卓筒井

卓筒井

共 2896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1:41

历史沿革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始建卓筒井,分布在蓬溪县、大英县、乐至县、乐山市等地。
民国时期,设立大英盐务所,属川北盐务局河边盐场管辖。当时卓筒井镇拥有108个灶房、连同宋、明、清老井计1711眼井,年产盐4000余吨,销于金堂、乐至、安岳、大足等地。
20世纪60年代,卓筒井制盐受到了现代化制盐业的冲击,由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大量盐灶被淘汰,到80年代,尚存条件好的9灶41盐井,年产盐300余吨。
1991年后,根据四川省盐务局和原蓬溪县政府“选择一处井点”重点保护的原则,卓筒井“大顺灶”及其周围井眼被保护至今,其余8灶(顶心灶、同心灶、快活灶、洪发灶、先锋灶、万和灶、旭东灶、祥发灶)逐渐荒废。
2019年,调查发现大英县卓筒井镇保存有245口卓筒井。

建筑格局

卓筒井有9个灶房245眼井,为保证其整体性和完整性,原大英乡九个村落皆为保护范围,占地约15平方千米。关昌村、青木村、快活岭村的井灶相对密集,为其重点(占地约5平方千米)
卓筒井

主要建筑

井眼

以卓筒井的深井为例。深井处于大顺坡一台土的坡岩处,占地7平方米,井处中央,圆形,直径15厘米,成于宋代。井内竹制套管直径为13厘米。套管三到五年更换一次。井深130米,井后边60厘米立两根间距70厘米、高为60厘米的石质担车架,平车、花车的中轴两端置于担车架的凹口处。平车、花车皆为圆形木质车架,车架上缠绕放蔑,放蔑以铁钩连接已经放入井中的汲卤竹筒。井场周围以条石砌边,地面以石板镶砌。井场四角以木质大柱撑起一个茅屋,以避日晒雨淋。茅屋与卓筒井井眼垂直对应处有一个约25厘米的圆洞,圆洞上固定竖起一个高6米的蔑制引笼,为保证稳固,引笼还被三至六根长蔑牵扯在地上打桩固定。提起卤水时,长15米左右的汲卤竹筒从井里伸进篾制引笼,使其不致偏倒造成事故。

计量缸和储卤池

计量缸和储卤池是卓筒井制盐工艺流程中的连体建筑,上为六根石质柱础支撑的小青瓦瓦屋,长6米、宽4米,下边下端是3个储卤池,储卤池长5.5米、宽2米。上端是6个计量缸。计量缸每个长1.6米或2米、宽0.5米或0.8米,大小不等。扳车匠(筒匠)提取的卤水先倒入计量缸计量,然后再放入储卤池储存,等待晒水匠抽入晒盐坝晒卤。

晒盐坝

从灶房右拐上30步石阶即到达卓筒井晒盐坝,坝长60米,宽20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坝内耸立着醒目的晒盐架,从底到顶高5米,长15米,是竹木穿逗结构的人字形支架,支架上铺满荆竹桠,顶端放置木质天船。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架两端的与支架一样长的空竹筒,竹筒上钻有两排对着支架左右晒盐架的小眼。晒盐架侧有筒车(水车),筒车像一个圆盘,高6米,直径5米,被一根横轴穿着,在圆盘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个长约30-50公分。圆盘的内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走动,促使圆盘旋转,将晒坝架下石坑中的卤水通过筒车外圈的小竹筒输送到晒盐架顶端的天船里,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空竹筒的小眼喷射到荆竹桠上,卤水下滴,回流入石坑中。重复这样的操作,让日晒风吹,卤水中的水分不断蒸发,直到卤水浓度达到18-20度为止。

灶房

灶房即卓筒井煎盐的处所,长20米,宽15米,面积300平方米。房为两重檐小青瓦歇山式顶,木质穿斗结构。房内前部设灶,上置盐锅,盐锅平底呈长方形,边长110厘米,卤水放入锅内烧制结晶为盐。盐锅后面是温水锅。房内后部是盐炕。盐炕长方形,长约8米,宽2米,用石板砌成,用作最后将盐烘干。房内还置有储盐巨桶,制好的盐即倒入待运。

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打井工艺
卓筒井的打井工艺,步骤大致分为:
(1)打井
“打大眼”和“打小眼”,上层是大眼,口径15-25公分,深约50至100多米不等。大眼钻至假设50米深,竹筒相应下50米,若不能隔绝洞壁渗透的淡水,这叫漏井,不能再钻,只有报废。大眼打成后即打(凿)小眼,将大杆(钻杆)顶端的大令牌头(圜刃形钻头)换成小令牌头,继续往下凿井,直钻至100米多深,如果每天能产500-3000斤浓度7-10度的卤水就成了活井。
(2)散泥
散泥即是用刮筒将凿井凿出的泥浆提出来的过程。刮筒,即在6到8米的竹筒竹节上方打了方形小眼便于泥浆进入的竹筒。
(3)下筒
将大楠竹牝牡相衔后,用青篾和麻绳捆扎大楠竹,再用桐油和石灰浆裹青篾和麻绳,直到干透光滑坚硬为止,以防楠竹被卤水涨爆裂。然后将大楠竹下到小眼顶部,罩住小眼,卤水便从小眼涌进大楠竹筒,如此,取卤就方便了。
(4)修井
卓筒井井口仅仅15cm大小,需要由懒子修制。修制内容包括补垮塌的井腔、纠打斜了的井眼、掏堵塞了的井眼和打捞掉入井里的一切掉物。
二、制盐工艺
卓筒井制盐工艺是传承人自唐宋时期代代相传下来的工艺,具有工具众多,传人众多的特点。制盐流程大致可分为:
(1)汲卤
用羊角车上的放篾连接汲卤竹筒翘水入筒,然后搬动羊角车提取卤水,再用水打钩顶开单向牛皮阀门,放卤水于盐篓子,待两盐篓子水满,盐工即挑水计量,然后利用筒车和晒盐架晒卤。
(2)晒卤
利用风和太阳的能量,蒸发掉卤水中的部分水分,把卤水浓度提高到18-20度,使其在煎盐的时候能够有效地节约燃料(见前晒盐坝介绍)。
(3)滤卤
用棕树蓑衣片等排除卤水中的一般杂物,使卤水清澈透明。
(4)煎盐
灶匠将卤水煎熬成盐,其工作方法是:煎盐时倒入适量豆浆,加上皂角去除卤水中的石膏等杂物,分离泹水,这样,煎出的盐洁白,颗粒晶莹(注:泹水为另一种矿物质,可点豆腐)。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
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以“凿地植竹”为特点的卓筒井仅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镇得以保留和沿袭下来,是人类研究宋代卓筒井钻井技术重要的实物资料。
科学价值
卓筒井发明了很多打井和制盐工艺的先进技术,比西方早很多,例如冲击式钻井方法、套管隔水法、“圜刃”型钻头、钻井技术关键工具——转槽子、提捞法采卤、康盆低压采气等等。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3日,卓筒井被公布为

所获荣誉

2006年,卓筒井的“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名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卓筒井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城西卓筒井镇。

交通指引

大英县人民政府距离卓筒井约15.6千米,驾车约24分钟到达。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