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入局,这个需求真的很痛!

唐韧

共 3282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6-21 16:43

看了我小号的读者知道,我买的房子最近在搞装修,因此也在分享自己踩过的各种坑。


说实话,搞装修的过程不亚于做一个复杂产品,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做好项目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复杂工程。


其实装修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原有的认知在实际经历后都被重新推翻,然后在一个一个的坑里重构。


只要经历过装修的人,都有一部血泪史。


昨天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互联网巨头们入局家装行业的事儿,他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去解决这个让很多人视为痛点的需求。


刚出狱的国美创始人黄光裕更是披挂上阵,带着国美收购了家装产品「打扮家」突击家装领域。


百度推出了「装馨家」、字节跳动旗下的「住小帮」、京东新上线的「京东家」等等,这些都瞄准了家装市场。


巨头们之所以参战,也有几个原因。


第一,行业乱象多,用户需求痛,没有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市场规模大,预计到 2025 年,全国家装市场规模将达到 6 万亿,这是一个超过家电市场规模的领域。


第三,和自身业务的协同效应可以得到体现,比如国美、苏宁入局加装,都是和自身家电业务能产生协同关系的。至于其他大厂,也都是在寻求新的边界和增长点。


大厂入局,需求很痛,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家装行业有这么几个特点是和其他被互联网改造过的行业截然不同的,也是难点所在。


第一,需求低频、个性化程度高。


装修是一个和买房差不多的需求,每个人一辈子可能就那么一次或两次,最多也不超过个位数。


低频,是装修需求的特点。


除此之外,装修需求的个性化程度非常高,房子有一样的户型,但装修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设计。


低频、个性化程度高,这就意味着这个需求的满足过程一定是非标准化的,是一个非标产品。看病就医、买珠宝首饰,其实都是非标服务。


对于这类需求来说,核心不在于 App 产品的体验,而是运营体验、服务体验、售后体验。


第二,非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地域差异大。


前面说了,因为需求个性化程度高,装修所对应的就是非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你看,各种装修公司、个人工作室在服务这一块的差异性是很大的。


我接触过一些装修公司,也看过一些个人工作室的作品,先不说用料和施工标准,在同等预期的基础上,价格差异就非常大。


至于材料,对于普通小白来说更是两眼一抹黑。不仅不认识品牌,也不知道怎么选,更不知道用多少,所有一切只能听装修公司忽悠。


你要说这个过程能标准化么?


几乎不可能。


原因也很简单,每家每户的户型不一样、面积不一样、设计不一样、施工不一样、人不一样,所以这是一个基本不可能标准化的过程。


除此之外,不同地域之间的装修市场差异也挺大。接触过的人肯定知道,每个地区都有本地的装修公司,一般有一两家比较大的,另外就是一些小公司跟着跑。


这些本地大公司基本占据了区域市场,保障是有,但因为市占率高且这种生意不期待复购,所以服务和产品也好不到哪去。


对于用户来说,当你没得选的时候,就看谁不那么差了。


至于说要多好,我没听到哪个人说自己的装修公司和结果多么好且会重点向别人推荐的。


就拿我来说,我可不敢给被人推荐我的这家装修公司,这是大实话。


还是那句话,非标的产品和服务、地域化差距、不追求复购,所以这个行业追求高品质的动力明显不足。


第三,供应链条长,原有交易模式成本高。


现在大厂入局,看似雄心勃勃,但实际遇到的问题要超过我们所看到的。在装修领域,从原材料、生产、供应链、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看,每个环节都形成了固定模式。


且不说其他,就说各地都有的家居建材城吧。门店获客是他们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就只能靠发传单、打电话、人拉人这种低效方式了。


不过也没办法,正是需求低频分散的特点,你不知道从哪去找有需求的人。所以只能大家聚堆在一起搞个建材市场,然后把人都吸引过来。


在交易环节,用户是处于严重信息不足的地位,对于从没搞过装修的人来说,其中的信息差是非常大的。


这种差距,会让你在判断、选择、价格以及实际效果上形成一种图片仅供参考的窘境。更多的,是被商家大宰一笔。


作为商家,好不容易捞着一个客户,肯定使出浑身解数促使你成交,他们的成本高,高在房租、压货、资金成本。


虽然现在懂行的用户会去找源头工厂,直接从工厂拿货,但渠道毕竟是少,而且没有售后保障。


直接去工厂拿货确实能拿到比市场更低的价格,但中间的各种成本其实也是隐形支出,大部分人其实没这个时间和精力。


就以我来说,我曾经去工厂看过门窗,开车跑到郊区很远的地方,来回半天就没了。可如果去建材城看门窗,一个下午可以看好几家。


第四,依赖线下体验,信息化程度低。


所见即所得,这是搞装修的人一定有过体会的。不过这里说的所见,一定是看到实物后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图片上的仅供参考。


所以,装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用料都会有线下门店,比如卫浴、瓷砖、木地板、门窗、橱柜等等。你只要实际去现场触摸和体验,才能知道这是不是你真实所需要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装好后自己要住很长时间,不想买个手机什么的,标准化程度很高,直接网上看好就行。


我家在看瓷砖的时候,光是纹路和颜色,就看了很多家。因为在网上看到的或者销售发图片看到的,和现场对比的差异实在太大了。


尤其不建议参考网上那种精美图片去搞,因为实际搞出来的效果一定会让你大跌眼镜。每家有每家的情况,既然是非标,就没有所谓的统一。


这个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非常低,相比零售、出行、医疗,家装行业的信息化应该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虽然 2007 年开始就有类似齐家网和土巴兔这样的平台出现,但始终没有对这个行业产生太大的颠覆性的变革。至于原因,前面提到的几点都是。


第五,互联网产品不是核心,运营、服务、标准化才是。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不是可以有这么一款互联网产品,让用户在网上就可以一站式搞定装修的所有事情?


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装修不是标品,过程中既有物的参与,也有人的参与。光是人这个环节,就有设计师、项目经理、瓦工、水电工、泥工、木作等等,每个环节都存在可变因素,每个环节的服务质量可能都难以统一。


所以,你觉得这是靠一款 App 产品就能搞定的么?


显然不是。


互联网产品在这种重业务领域充其量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但不是服务本身。运营、服务、标准化才是核心。


淘宝、京东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推出了网站和 App,因为同样死掉的很多电商公司产品都做的不错。


滴滴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可以用手机 App 叫车,而是他们搞定了司机、车源,提高了乘客和车的匹配效率。


微信的成功不是因为当初的产品体验多么好,而是他们对腾讯社交关系的借力,早年比微信体验好的产品也不是没有。


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都不是靠体验取胜,而是靠运营和服务。谁能抓住这个行业的特点去拥有核心资源,谁能有对这些资源的整合能力,谁就掌握了主导权。


当然,产品还是很重要的,产品是根基,是用户界面,是用户接触服务的窗口。


单一的功能型产品经理已经不再具备优势,懂行业、懂运营、懂服务,并且对全产业链有认知的产品经理一定会成为稀缺人才。


对于家装行业来说,改变是很难,但既然大厂们纷纷入局,说明他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和机会。


或许有一天,这个在现在看来足够痛的需求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也希望有一天,随着新技术新服务的应用。搞装修能变成在网上购物一样简单。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有人说,我写文章怎么全是文字,不穿插几张图片环节一下视觉疲劳么?


在我看来,既然是文章,就还是纯粹点。插入几张跟文章内容不相关的图片,反而有点突兀。


喜欢阅读文字的人,能安心读完文字的人,不会觉得纯文字有什么问题。


今天,与 63720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员工提前吃饭被开除,这公司真奇葩!
微信的两个小变化,一半开放,一半封闭


浏览 1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