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嘴街道
地名由来:角嘴街道因办事处原驻角嘴后路,故名。
角嘴街道位于蝶山区西部。角嘴,即三角嘴,因其地处三江会合处形成一个伸向江中的三角形半岛而得名。“三角嘴”被作成梧州市的一个区划,代表河西城区。角嘴街道原辖属范围西至白后村东至三角嘴一带。明代,西段是训练兵马的教场,称古较场。至清末,此处已成为大片菜地。许多外地人迁来这里居住,耕种,落籍。逐步成为城市郊区,在这里居住的大都是农民。三角嘴地段,清代属梧州府苍梧县管属的水西坊,宝伦坊。民国时期属河滨镇。1949年,其区划范围包括到沿江一带及富民坊和大学路地段。1953年,曾与文澜路、大学路合并统称角嘴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与该路平行走向的新马路建成,命名为角嘴路;原角嘴路则更名为角嘴后街。1950年1月~1953年5月属河滨镇。1953年5月~1955年8月属梧州市第二区。1955年8月~1958年9月,属梧州市人民委员会角嘴街道辖属。1958年9月~1960年4月属河西区辖属。1960年4月~1980年8月属蝶山(向阳)人民公社、蝶山区辖属。1992年3月~2002年8月,角嘴街道辖角嘴路居委、工厂一路第一居委、工厂一路第二居委、新兴一路第一居委、新兴一路第二居委、新兴一路第三居委和第四居委、高旺路居委、胜隆里居委、西堤二路居委。2002年8月,实行社区建制,角嘴街道辖新兴社区、珠山社区、新华社区、奥奇丽社区、高旺社区、潘塘社区、塘源社区。辖街道22条。
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三角嘴就有一家中国人(广东人)开办的工厂——炼锑厂,为广西省第一家工厂。光绪二十三年,梧州开辟为通商口岸后,梧州许多工业都在这里立足,开发和奠基。民国12年(1923年),军阀沈鸿英在三角嘴开办银钱局(铸钱工场)。至1949年,在三角嘴地段开办的工厂累计达30多家,其中包括日用品、纺织、化工、机械、铸造、食品、工业、炼油、林产化工等。角嘴街道成为梧州市最早的工业区。至20世纪80年代,河西工业区工厂已发展到80多家。90年代,梧州市人民政府调整梧州市工业布局,将河西工业区的工厂分期分批迁出远郊。三角嘴一带又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主要地段之一。2010年,角嘴街道共有行政、事业单位60多个,主要行政、事业单位有梧州市建筑设计院、梧州市水利电力局、梧州市防汛指挥部、中国银行梧州支行、中国人民银行梧州中心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梧州支行、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梧州分公司、梧州石油分公司、梧州市水文局、梧州航道工区、梧州市环保局、梧州市检验检疫局、梧州市卫生监督所等。有新兴、文澜2个菜市场。
角嘴街道是梧州市教育事业开发最早的区域。明成化元年至二十三年(1465~1487年)广西总督韩雍首先在珠山南麓的白鹤观建立书院,接受儿童入学读书,是有历史记载的梧州最早的“学堂”。并在白鹤观创办菉漪书院。明泓治年间在桂江北岸建龙泉书院。民国17年(1928年)在蝴蝶山建立广西第一所大学广西大学。1958年,在珠山创建梧州大学。2010年,角嘴街道共有中小学10所,其中包括广西重点高中(梧州高中)1所,有幼儿园12所。角嘴街道成为梧州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较早和学校集中的区域。
2000年,角嘴街道共有人口3.22万人,2003年有人口3.23万人,2006年有人口7.47万人。2010年,有人口5.18万人。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三角嘴就有一家中国人(广东人)开办的工厂——炼锑厂,为广西省第一家工厂。
清光绪二十三年,梧州开辟为通商口岸后,梧州许多工业都在这里立足,开发和奠基。
民国十二年(1923年),军阀沈鸿英在三角嘴开办银钱局(铸钱工场)。
至1949年,在三角嘴地段开办的工厂累计达30多家,其中包括日用品、纺织、化工、机械、铸造、食品、工业、炼油、林产化工等。
角嘴街道成为梧州市最早的工业区。
至20世纪80年代,河西工业区工厂已发展到80多家。
1949年前,属苍梧县。
1950年1月,属梧州市河滨镇。
1953年5月,属梧州市第二区。
1955年8月,设角嘴街道。
1958年9月,属梧州市河西区。
1960年4月,属蝶山公社。
1962年,属蝶山区。
1968年,属向阳公社。
1979年1月,属梧州市蝶山区。
1992年3月,设角嘴街道。
2013年2月8日,梧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梧州市蝶山区、万秀区,设立新的梧州市万秀区。
以原蝶山区、万秀区(不含旺甫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万秀区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