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的博士越来越“少”?30岁真的是搞科研最难的年纪吗?

共 2837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6-09 16:50

数学算法俱乐部

日期 : 2022年06月03日       

正文共 :2597

来源 :泰会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媒体里关于博士数量的报道一直像是个谜,一面是我国博士培养规模全球第一,一面是各个高校发出呼吁博士生数量紧缺。那么我国博士数量真的越来越少了吗?其实不是,1982年我国的博士数量仅为302人,到了2017年,数量来到了83000多人,随着博士扩招,这个数量还会越来越多。那么为什么我会发出博士越来越少的感慨呢?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博士正在逃离科研,只想单纯搞个学术的博士越来越少。为什么这么说?


有博士入职高校搞科研,月薪5000,也有人进入阿里,华为搞研发,年薪百万,最近还有清华北大博士扎堆涌入杭州街道办,哈佛博士后担任深圳街道办事处主任博士新闻不断占据热搜在我们印象中,这些博士都是未来的科学家,他们似乎更应该进入到大学研究所去搞科研,为国家,为人类奉献聪明才智。但为什么看起来最适合搞科研的名校博士们却放弃了科研?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幸存者偏差。一个博士生月薪不到5000引发的蝴蝶效应可能会引发一场海啸,而一个本科生月薪不到5000,引发的可能只是一阵微风,博士数量仅仅占国家人口的6/10000,一举一动都可能会上社会新闻。另外,当前社会对财富和民生的渴望远远胜于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崇拜科学和科学家仿佛已经过时。博士毕业搞科研,似乎更多的是以清贫,冷板凳,秃头这一类词语挂钩。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科研也只是一种职业,只不过是一个相对门槛儿较高回报较低的工作。想要从事科研,基本上是博士起步了。博士毕业临近30,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了,对别的行业了解也不多,很多人出于兴趣就选择了科研生涯。然而科研这条道路不仅充满荆棘,未来似乎也是一片迷雾。30出头搞科研真的是最难的时候。这种困难不仅仅是科研工作本身,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和生活各方面的压力。


博士毕业都近30了,可能同学大学毕业工作现在都已经是个小领导了,而刚进入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你,还是个新人讲师或者助研起步,处在科研人员金字塔序列的最底端。进入新手村,前面还有一堆任务等你解锁,首先面临是否组队的选择,要么加入教授们的团队,有大牛罩着,平台和项目等资源是有了,但方方面面都会受制于人。干活也有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要么就单打独斗,全靠自己拿基金和项目来维持,事事都要亲力亲为,疲于奔命,但胜在灵活自由。


两种选择各有利弊,但现在很多时候新人连选择的机会也没了,进入的门槛就是必须加入团队。博士新人确定了自身位置,下面就该努力打拼了吧。从讲师,副教授,教授,再到杰青,长江院士,目标看起来很明确,但很可能是一眼望不到头。科研生涯中,30岁起步,这几年肯定是最难的,都是从一路独木桥冲过来的,没有人想在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就掉队,你面临的是和其他优秀博士的激烈竞争。更何况现在很多单位实施非升即走的政策,30岁以后的这几年,很大程度决定了你未来的职业走向和今后的发展。平台一旦掉队,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追赶,甚至只能放弃科研之路。


虽然从事科研收入不高,但他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多,30岁的新人们不是办公室看文献就是泡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工作时间压根儿没有点,去看看各大名校和中科院的研究所,大晚上试验楼,灯火通明那是常态。其实科研也算是个吃青春饭的行业,年轻读博士的时候,谁没有通宵熬夜做实验写ppt?


前面讲了很多人走向科研的道路,都是靠着对科学的兴趣,但科研人员也是人,生活在社会里,不能只靠爱发电,近30才毕业,走出校门正是科研的旺盛期。但这个年龄也会面对生活和经济的压力,除了一些计算机或者工程类专业,能搞点横向项目赚点外快,一般做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也就只能靠工资过活了,勉强养家糊口而已。每天在单位解决各种高大上的科学问题,回到家里也需要面对结婚,买房这些让人头疼的现实问题,想要在科研之路成功走下去,青年科学家肯定要具有超强的个人实力,加上不错的运气buff,还需要社会更多的尊重和理解,给予他们应有的成长环境和待遇。


随着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对青年科研人员也有专门的支持和鼓励。例如国家自然基金中就设立有青年科学基金,限制申报年龄为35岁,这就是考虑到30出头的新人,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如果和其他成熟的科研大佬放在一起评审,那竞争力就不够。青年基金相当于科研项目的新手村,只能获得一次支持,完成这个青年基金之后,就要走出新手村,去申请面上项目,和大佬们同台竞技了。更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们也许都不用进新手村,直接就去挑战四青人才这样的顶级项目,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青年长江年龄限制在38岁。


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少优秀企业在不断鼓励青年科学家的科研工作,这里我也多说两句。阿里巴巴达摩院的青春奖2018年设立这个奖项,就是为了发掘和支持投身科研的青年科学家,奖励35岁以下的科研工作者,优先考虑尚未获得科学奖项的年轻人。倾城奖的获奖者不仅可以得到每人1000000元的奖金,还会得到阿里达摩院各种科研资源的支持。阿里达摩院的倾城奖每年都有来自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理论学科的获奖者,这也将极大推动社会各界对基础科学的重视以及对科学人才的尊重。


例如今年青城奖的候选人之一,来自北京大学数学中心的杨世武教授,从黄冈中学保送北大,是国际奥数金牌得主,现在从事双曲线偏微分方程和广义相对论的研究。这样的基础理论科学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既不能使我们的网速变快,也不能让粮食增生产更多。但这些数学与物理最基础的理论研究,可能会影响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虽然我们都身处凡尘,但总要有人仰望星空。


基础科学为什么这么重要?就像科幻小说三体中的情节,质子干扰了人类对基础科学的探索,也就遏制了地球文明的发展。基础科学是当代人类科技之根源,要想在芯片,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也就必须依赖基础科学的进步。


这里再介绍一位年轻的青城奖候选人,今年才29岁,来自浙江大学的赵宝丹研究员,他从事新型半导体发光和光伏器件的研究,以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的新方法,突破了钙钛矿LED发光效率的世界纪录。赵宝丹性格乐观,南都的物理专业也从来没让他苦恼过,在科研中也是乘风破浪,他谦虚地说,自己的运气非常好,就像锦鲤杨超越一样,碰到的科学难题总是能够迎刃而解。新青年科学家是科研的生力军,达摩院倾城奖对基础科学的年轻人给予经济奖励和资源支持,让他们能够沉下心思,俯下身子,全力投入到科研之中。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科学家是我国未来基础科学发展的保证,只有当我国的基础科学进步了,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技术的超越引领。



— THE END —


无穷的艺术
邓亚萍谈决定读博士的原因,什么年龄都不要停止自己进步!
官宣!多所高校,整体搬迁!
多位中青年科研人员早逝!985教授:不要拿生命做研究
博士写代码解决核酸结果统计难题……实干才是大学生应有的样子
博士生为什么纷纷逃离科研?


浏览 1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