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点死在了昨天
焦裕禄同志说过,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今后和将来。
不管你的城市有事没事,都先囤菜备货,没发生还好,发生了有备无患,这是成年人给自己的安全感。
既然去不了远方,那就把脚下的事做好。
1.
疫情这三年,我最大的心态变化,大概是放松了。
因为此起彼伏的封控,和很多曾经的熟人越来越少见面,甚至断了联系。
然后发现,其实也没有什么必须维系的关系,于是,如今对圈子和社交看得更淡,更无所谓。
消费也是。以前爱买,最主要是总有见人的场合,要体面、要派头、要常换常新;现在其实也买,但完全只是因为自己喜欢,买的时候早已不会想着还要出去展示给别人看。
当然,不买更是无所谓。这三年,我陆续把拥有的服饰及物品大量转送给了用得上的人。
这三年的生存方式,与看到的悲欢离合,让我对非必需的物品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我什么都可以有,也可以什么都没有。
至于个人愿景与事业心,更是松到掉在了地上。大环境如此,个人奋斗可以继续,但再不必强求。在保证必要收入的基础上,不如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这三年,心态稳定且偶有喜悦,便是胜利。
我还在意的,是予我陪伴的动物、关系亲密的亲友、以及不断给过我善意的读者。
因为这些羁绊,这三年,我才没有时常感到绝望,以及依然留恋岁月:那些温暖的抱抱、相聚的时光、以及在文字中找到的共鸣与支撑。
我们无法拥有一切,但也绝非一无所有。
希望你对失去的和不可得的,早已放下;希望你拥有的,也令你心安。
2.
疫情被封,自由被限,时间长了偶尔也会有点焦虑。
我比萧煌奇还想领略四季的变幻。
可是我在家办公好多天了,坐在恒温20度的书房,黑夜与白天翻着页就过去了。
他们说了,干了自媒体,我说的是干这份「工作」……就很难再去另一个公司上班了呢。
我不是这样的。
我无比怀念早晨洗把脸出门,买个煎饼果子,观察形形色色的路人,小心穿过马路,再迎着各有使命的脸色挤进电梯,开始一天忙碌或摸鱼的生活。
当然,这好比是个围城。有的人努力工作就是想有朝一日在家待着,有的人在家待着还想着会议室里的脑暴。
我焦虑时总会想尽各种方式去吃喝玩乐,试图通过娱乐来缓解焦虑情绪。然而越是吃喝玩乐越觉得焦虑。
越焦虑越想娱乐,越娱乐就越焦虑,就这样一直循环,周而复始。
最终真正能让我心情平静的,是读一本好书,运动一个小时,认真冥想十分钟,给自己一顿可口的饭菜。
说起来挺讽刺的,真正能缓解焦虑的,却是总想偷懒不做的事情。
与其花40分钟在那里纠结,不如花40分钟跑步。
人的头脑很简单,你给它安排事儿,它也会一件件老老实实照做,你让它闲下来,它就容易自我折腾。
所以你看那些行动力强的人,并不一定是在吃苦。他们投入的学习工作、运动家务,他们是太知道如何对待头脑里的怪兽了。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有目标了,行动力强了,你的头脑就听你安排了,你倦怠了,想偷懒了,你的头脑就打算安排你了。
经历过的人很可能知道,焦虑虚无钻牛角尖,被头脑控制的那种苦才是真的苦。人不怕行动,不怕累,就怕在原地打转转。不如动起来。
3.
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
连我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知道,我差点死在昨天。
我的意思是,过去三年那些暗淡无光的日子里,我差点放弃了自己。
因为是小时候穷怕了,所以我骨子里是谁也不信的,我只信我自己。对我来说,没有权威,没有偶像,我只崇拜能把事情做成的人。
这其实非常重要,一个人想出人头地,你必须把10件事都做对,因为像我这样的境地,做对一件事才可以得到一点微不足道的提升,所以我必须要把每件事都做对,才能从低得可怕的起点冒出头来。
回头看,过去很多选择都非常重要。走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曾经事业低谷期的时候我也曾经和朋友说过,我们要坚持下去,不能下牌桌,只要还在这个桌子上我们就有赢的机会,一旦离场,我们就失去所有。
重要的是无论如何不能退出游戏。
遭遇到挫折的时候难免想要退缩,但可以等一等歇一歇,不必时刻都冲刺,但你始终要保持一个向前的姿态。
所有人都在跑马拉松,有的人中途放弃直接game over,能坚持到最后的未必会拿第一,但是基本能熬死大部分人。
该结尾了,想起村上春树的一句话:
“我一点也没做好三十岁的准备,挺纳闷的,就像谁从背后推给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