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琮墓

耶律琮墓

共 161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10

历史沿革

辽景宗保元十一年(979年),原郑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政事令、漆水郡开国公、太祖从孙耶律琮因病逝世,为纪念耶律琮,辽景宗建立了墓群。
民国初年,耶律琮墓被盗,陵墓被破坏。
2021年5月11日至8月份,耶律琮墓安防工程所有设备已全部安装完毕、所有施工建设内容全部完成。

遗址特点

耶律琮墓
耶律琮墓自然形势符合古代风水理论的要求。耶律琮墓西北距喀喇沁旗旗公爷府镇约25千米,东距叶柏寿至赤峰铁路乃林车站约40千米。墓地所在为燕山山脉余支中的一条小山沟,沟由西南向东北伸延,两侧都是陡峻的山岭,沟中溪水常年不断地潺潺东流,溪水出沟后折向东南注入老哈河。墓地在鸽子洞沟口的铁家营子村西南约1千米的沟北山坡上,左右有小山环卫,背靠陡峻的山峰。墓地选择在倾斜度较附近略小的椅形山坡的正中央,这是和辽代封建统治阶级迷信堪舆地理术相关的。
耶律琮墓石刻分布图
墓地东南向,墓前正中树有一通观音纪碑和碑后整齐摆放的石羊石虎、武士文士石像等花岗岩石刻。墓的右侧原也有一通记载耶律琮一生政治生活、生平事迹和辽代的政治文化以及北宋之间交往史实的石碑,现有龟趺尚在。耶律琮墓前树立石碑、石羊、石虎及石翁仲,并于在侧小山顶建树神道碑,这与很多契丹贵族的墓仪制度大不相同。该墓的墓仪制度系采用了汉仪,不仅符合辽王朝规定的契丹人授南面官用汉仪的制度,而且也反映了契丹贵族封建化过程中在上层建筑方面的深刻变化。耶律琮的墓仪,大致相当于公侯卿相墓仪制度。

文物遗存

综述
耶律琮墓是辽代一座比较显贵的陵墓,石刻也是保留完整的一组辽代石刻。墓群全貌是墓前有两行排列整齐的石雕石虎、石羊、文官、武吏,前方正中立有一块“观音经碑”,上面刻有《佛说观音经》一卷。这组辽代石刻是由花岗岩雕刻而成,刀法古拙,朴实,是辽文化固有的特点。老石雕两两相对,共有8尊。年代久远,有残损。该墓在民国初年被盗掘时,曾出土有铜面具等文物。
观音经碑
观音经碑
龟趺、碑身、螭首都完整,通高256厘米,碑首前额正中阴刻楷书“观音经碑”四字,碑身正背面都刻经文,正面首行题为“佛说观音经一卷”,经文全系用汉字译写的梵文,正面碑文字迹尚可辨读,背面碑文长期遭受西北风侵蚀后已全部不清,碑文末有年月、人名或地名等题记。
神道碑
神道碑
墓地右侧的小山顶高出墓地约30米,西距墓地约30米,残存有神道碑一通。全用花岗岩刻成,龟趺仍然屹立山顶,碑首及碑身已倒毁,碑身折为三段。此碑形制同于观音经碑,但体积较大,龟趺通高145厘米。碑首前额阴刻篆书“故太师令公神道之碑”九字。碑身厚27厘米,宽122厘米,全长约236厘米。碑身四面都刻有铭文,计正面26行,背面22行,右侧4行,左侧5行,每行字数不一,最多的89字,最少的仅11字,约计全文当有四千多字。碑铭多有剥落,有的是断裂处剥落,有的是风雨侵蚀而剥落,背面辨认不清。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辽景宗从孙耶律琮,又名耶律合住,汉名琮,字佰玉。对汉文化研习颇深,喜欢琴棋。生于辽天显二年(927年),死于辽保宁十一年(979年),享年五十二岁。

历史价值

耶律琮墓石碑是考古已发现的唯一一座辽代神道碑,内容与一般墓志基本相同。所记载内容丰富,是研究辽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耶律琮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耶律琮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雷营子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西桥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耶律琮墓,路程约24千米,用时约37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