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公司创始人)

联合创作 · 2024-08-19 15:5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安与他的电脑产品

王安,1920年2月7日生于上海,江苏,少年时代在家乡度过。曾就读于昆山近民小学(今)、昆山县立中学(今),1933年考入江苏省立,1936年考入交通大学,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专业,1945年作为中国高级被派往美国深造,同年秋进入学习。1948年获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的“哈佛计算机实验室”,参与“马克4型”电脑的研制。不久,他发明“磁芯记忆体”(即),大大提高了电脑的贮存能力。1949年10月21日,王安向专利局申请了“磁芯存储器”的专利。

1951年,王安离开哈佛大学,以仅有的600美元,创办了名为王安实验室(Wang Laboratories)的电脑公司。1956年,他将磁芯存储器的卖给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获利50万美元。雄心勃勃的王安并不满足于安逸享乐,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使他将这50万美元全部用于支持研究工作。1964年,他推出最新的用电制造的桌上电脑,并由此开始了王安电脑公司成功的历程。

王安画像

王安公司在其后的20年中,因为不断有新的创造和推陈出新之举,使事业蒸蒸日上。如1972年,公司研制成功半导体的,两年后,又推出这种电脑的第二代,成为当时美国办公室中必备的设备。对科研工作的大量投入,使公司产品日新月异,迅速占领了市场。这时的王安公司,在生产电脑、小型、文字处理机以及其它办公室自动化设备上,都走在时代的前列。

当然,任何公司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王安公司也不例外。早在60年代中期,由于公司初期生意不错,而老板王安博士又雄心勃勃,想与电脑行业霸主IBM公司一争雌雄,导致公司业务扩张过快。公司实力难以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只能四处借贷,最终负债累累。1967年8月23日,公司在债权银行的压力下,只能发行250万美元的股票来偿还债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竟然成为王安公司飞黄腾达的起点。原来,由于很好,深受大众信赖,公司股票以每股12.5美元上市,当天收盘的股价竟高达40.5美元。一日之间,王安家族成为拥有账面财富达5000万美元的超级富豪。

鼎盛时期

至1986年前后,王安公司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在美国《幸福》杂志所排列的500家大企业中名列146位,在世界各地雇佣了3.15万员工。而王安本人,也以20亿美元的跻身美国十大富豪之列。

邓小平会见王安

1986年10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王安时,握着他的手赞赏地说:“你在美国很出名,现在是家大业大。这可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啊!”

1984年美国电子协会授予王安“电子及信息技术最高荣誉成就奖”。

1986年7月4日纽约自由女神落成100周年纪念仪式中,王安被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接受了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原本是用来表彰在中有杰出贡献的人。在1963年肯尼迪总统重新推出这个颁奖活动(改为授予在和平时期在科学、文化、体育和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之后,荣获此奖章的华人,只有王安、建筑大师(1993年获得)和大提琴家(2011年获得)。

1988年,王安再获殊荣,被列入美国发明家名人堂。美国发明家名人堂创建于1973年,在王安入选之前(1973-1987年)只有(爱迪生是第一个入选者)等68人入选。荣登美国发明家名人堂的华人,只有王安和电机工程学家卓以和(2009年入选)。

衰败与病逝

然而,幸运并非总是眷顾着王安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几乎与王安患上绝症的同时,王安公司也由于一连串的重大失误,由兴盛走向衰退。至1992年6月30日,王安公司的年终盈利降至19亿美元,比过去4年总收入额下降了16.6亿美元。同时,王安公司的也从56亿美元跌至不足1亿美元。鼎盛时期的王安公司雇员达3.15万人,1992年却减至8000人。正如十几年前王安公司神奇的崛起一般,它又以惊人的速度衰败了。

王安(右)与儿子王烈

实际上,王安公司早就已陷入了资金匮乏的困境中,但那时王安的儿子王烈仍然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拥有30亿美元的年收入,决不可能垮台。”王烈自信地说道。

事实证明,他错了,王安公司的产业损失相当惨重,在他们申请《破产法》第十一章“”之前3个月的痛苦煎熬中,王安公司没有得到新的投资者,深陷在债务的困境中。王安公司似乎在劫难逃,将近全部资产四分之一的巨额损失赫然逼近。这时的王安公司面临着违反银行的危险,该协定要求公司至少保持一个最低。即使王安公司能够成功地重组债务,也会规模锐减,甚至不能继续从事电脑行业。如此悲惨的处境将使王安公司5000名职工失业,而且,王安公司的股东们也损失惨痛——包括王安家族本身,他们曾拥有价值近16亿美元的股票。一个辉煌灿烂的帝国梦想破灭之后,竟是一个多么黯淡无奈的尾声啊!

爱德华·米勒是著名的经营专家,他曾屡屡挽救濒临绝境的公司。1989年9月3日,垂暮多病的王安博士亲自下令大儿子辞职,并高薪聘请米勒接任这一职务。米勒向王博士表示了坚定的信心,当时,他简直被当成了王安公司的救世主。他订下3年契约帮助王安公司重整旗鼓,年收入100万美元。他的加入给股民又一次带来了希望,王安公司的上升了25美分,达到6.25美元。

米勒上任后,果然表现出了他在处理债务方面的才干,迅速缓解了致命的财务困难。1年内,他大幅减少了附有义务要求的银行债务,成功地将债务总额由5.75亿美元降至1200万美元。这部分债款大部分是靠出售分公司的资产和卖掉台湾一家工厂30%的股份所得到的资金偿付的。

但是,对于电脑这一高科技的来说,米勒有其致命的缺点——他是个新手,因此他无法有效地解决王安失败的基本问题,即促使王安实验室迅速推出新产品。由于他对电脑行业所知甚少,所以不能正确预测公司新产品的研制进度,也不能成功地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研制活动。他曾许诺要生产一种能使Unix作业系统运转的工业标准电脑,但到1991年底他还未组织软体专家进行开发。他甚至声称要在原有的图文的市场基础上把公司变成一个软体公司。这一切使王安公司赶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再次丧失了。

原有客户已逐渐用个人电脑取代了王安公司的,而其它的中又对王安公司的发展状况心存疑虑。资讯开发顾问特纳先生说:“他们失败于没有接受,而他们一旦开始着手,又落后太多。”是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中,停滞不前甚至进步缓慢都将使企业为时代所淘汰。

另外,米勒也没有保住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客户的信任。他在某些方面行动太迟缓了。例如,本来事先决定裁减1000名雇工,可是直到几个月后使公司元气大伤的停工之后,他才将其付诸实施。许多伤害顾客的规定和做法,也未能被尽早地禁止。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没有客户的公司是无法生存的。

而且,米勒错误地估计了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他一厢情愿地盲目乐观,甚至就在王安公司宣布其巨额损失之前仅几刻钟,他还在预告利润的回升。

无论如何,爱德华·米勒没有成为王安公司的"救世主",致命的债务和一连串的,使公司一次次错过了的良机,机会转瞬即逝,造成的损失则已是不可挽回了。

仅仅10年之前,也就是80年代初期,王安公司的股票曾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在顶峰的42.5美元。这样的鼎盛时期实在太短暂了,当王安公司山穷水尽,前途黯淡的财务状况曝光后,王家B种由1992年2月份的75美分,一天就下降了37.5美分。在这之前股市疯狂的3天中,有超过800万美元的股票易手。

在百般无奈之中,爱德华·米勒申请了破产保护。他说,提出破产保护是为了使王安公司继续经营,并实行重组。重组后的王安公司将成为更精简、更专业化而且更具的公司,员工将由1.3万人裁至8000人。以王安公司财务和,要想实行重组,扭转公司的亏损局面,甚至要想使王安公司继续存在下去,申请破产保护是唯一的出路。重组后王安公司,重点将不再是的研制和生产,而是转向软件的开发和向客户提供各种服务。

按照美国的破产法,申请破产保护并不等于破产。众多的中国人仍怀着善意在关注着王安公司的动向。毕竟,王安作为一个中国人,开拓了为千千万万中国人自豪的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对王安公司,中国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不希望看到王安博士以一生心血浇灌的美丽梦想如此地破灭,他们期待着王安公司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创造东方的又一奇迹。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则是严峻的。呈现在王安公司面前的,是一条看不到终点的路。

1990年3月24日,王安因总医院(即麻省总医院)逝世,享年70岁。

他人评价

王安自传《教训》(Lessons)

王安,一个到美国闯天下的中国人,用短短20多年的奋斗,创造了一个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现代神话。而在短暂的辉煌之后,仅仅不到10年的时间,这个神话又破灭了,为什么呢?这就是人才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个大企业领导人的作用的体现。

王安公司经历了3位总裁,3位总裁不同的才干和风格,对应着公司不同的。首先是王安本人,青年乃至中年的王安,雄心勃勃,有胆有识。他作为一个电脑博士,有常人难以比拟的创造性。而这种独到的对电脑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阶段的王安公司也因此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了。晚年的王安,不但失去了敏锐的判断力,而且固步自封,刚愎自用,成为事业发展的障碍,王安公司也因此失去了电脑行业中领先的地位,开始走向衰落。

如果这时的王安能够幡然醒悟,那么王安公司必然会柳暗花明了。可惜,他任人唯亲,盲目地让大儿子接替自己。这第二任总裁才识平庸,毫无特长,不但不能弥补过去的失误,而且使公司雪上加霜,江河日下。

这时,公司的第三位总裁爱德华·米勒出现了。多次受命于危难之中的米勒本应是个恰当的人选。但是,人们忽略了他对电脑行业一窍不通这一致命缺陷。虽然债务处理方面的特长帮助王安公司成功地减少了债务,但是,电脑企业兴盛的根本应是,增加收入,这对于米勒来说,实在是强人所难了。所以,他终于没有成为王安公司的“救世主”。

由此可见,王安公司短短几十年中的发展变化实在是理所当然的。这深刻的教训,我们更要引以为戒。

说,如果王安能完成他的第二次战略转折的话,世界上可能没有今日的公司,他比尔·盖茨也不会成为个人电脑时代的英雄,“我可能就在某个地方成了一位数学家,或一位律师”。

和DEC正面交锋,而与又无法建立合作,更缺乏广泛的联盟。在弱肉强食的计算机行业,王安的失败是一种必然。事实上,王安在PC市场做出多次冲刺。但是没有强大的联盟,没有众多的资源,是不可能成功的。

出版图书

公司兴衰

王安青年照

1920年,王安出生于上海,十六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并且在毕业后留校任教。还可以找到他那时的照片,略带羞涩,却眉宇昂扬。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王安赴哈佛大学求学,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也就是在那时,他对电子的兴趣和天分开始凸显了出来。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王安并没有离开。他留在哈佛,和霍华德·一起设计制造“哈佛马克4型”计算机——艾肯的第一台全电子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和当时其他类似的机器一样,使用作为,但是的选择却煞费心思。延迟慢,而威廉姆斯管还尚未投入使用。王安打算另辟蹊径,从入手。

1949年,王安申请了“脉冲传输”的专利。在中,他写道:“这种装置既可以做为开关,也可以做为。它不会受到机械部件的限制。它没有活动部件,能够达到很快的开关速度,而用于存储的话,性能也会超过其他。这种装置很适合用于在不同的机器之间传递数据。”

这项专利催生的,在之后的二十年中,一直是计算机主存储器的首选,直到技术成熟,才将其赶下历史舞台。而在磁芯诞生之后不久的60年代初,的三位年轻人开发了一个争夺地盘的游戏,被视为现代的始祖。那个游戏,就叫做“”。

写过些我国早期研制计算机时的逸闻趣事,其中有一篇提到与赵静芳先生的对话。赵先生是我国最早从事领域研发的专家之一,而她对当时工作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天“穿磁芯儿活”。

普遍而言,女性的确是比男性细心一些,所以在当时被归为机密的计算机研制项目中,也只能请这些女研究员们亲自动手制作磁芯。这些精细而又极高的劳动,如果说为当年参与计算机研究项目的巾帼英雄们留下了些许,似乎也并不为过;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磁芯发明者王安博士,自然不会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磁芯的原理并不复杂:电流会在导线周围产生磁场,可以用来为磁环赋以不同的磁场方向。用三根导线穿过一个芝麻大小的磁环,以两根导线寻址,第三根导线用来读出和写入数据,就可以实现1位的存储。如果要存储一个字节,需要8个磁环,而如果要达到1K的,则需要8192个磁环才能实现。

磁芯存储器

虽然制造过程复杂,但是在当时,磁芯的确是最好的存储设备。1955年,王安将磁芯的专利卖给了IBM公司,把换回的50万美元投入到自己的王安实验室,并改名为王安公司。十年后,这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超过了一百万美元。王安公司缓慢起步了。

当时王安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计算器,但是随着集成电路的问世,王安意识到计算器市场即将面临一场大洗牌。他停止了所有计算器产品线,投入拥有更高的文字处理市场,并且在1971年,以远超市场同类的1200型文字处理机震惊了世界。第二年推出的2200型文字处理机依然大获成功,以至于人们认为,不应该是“文字处理系统”的缩写,而是“王安处理系统”的缩写。

王安公司把在文字处理领域的优势保持了许久。整个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前几年,都是王安公司的黄金时代。1983年,王安公司的高达15亿美元,王安一度达到20亿美元之多,稳居全球华人首富之位。但是,PC的时代已经到来。

1985年起,王安公司第一次出现了亏损,之后一亏再亏。虽然几度努力,但是终于颓势难返。这时的计算机,早已不再是王安雄心勃勃开创一番事业时的样子,磁芯早已消失,老对手IBM发明的技术却开始发扬光大。想来,二十一年前的这个时候,躺在总医院病床上的王安,怕也依然心有不甘吧。

悲剧原因

王安与夫人合影

是什么使一个强大而繁荣的年轻电脑帝国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崩溃了呢?当然,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王安未能激流勇退,推出新人。晚年的王安失去了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在经营上固步自封,判断力趋向迟钝,使公司失去了对市场准确判断的敏锐性,可谓王安公司衰落的原因之一。以他的天才,居然没有发现向更廉价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的个人电脑,必将淘汰他的功能单一的和大体型的微机。当等公司致力发展个人电脑之际,王安却不听下属劝告,拒绝开发这类产品。当电脑行业向更开放、更工业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时,王安却坚持自己老一套的专有的生产线。这时王安公司的产品不但未赶上发展高的个人电脑这一电脑新潮流,而且失去了原有的宝贵特征和性能。在电脑这一高科技含量且高速发展的行业中,与市场脱离必然导致一个公司的失败。

王安与儿子王烈

此外,王安公司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背离了现代企业中“专家集团控制,聘用优才管理"的通用方式,反而像许多华人企业一样,延续传统的家族,任人唯亲,造成用人不当。1986年11月,王安以“虎父无犬子”的心态,不顾众多董事和部属的反对,任命36岁的儿子王烈为公司总裁,其实王烈出掌研发部门时就表现不佳,1983年他宣布推出的10余种产品无一兑现。由于他才识平庸,缺乏父辈的才识,加之不很了解公司业务,令董事会大失所望,一些追随王安多年的愤然离去,公司元气大伤。从1986年底王烈赴任至1988年中,仅1年多时间,公司的急剧恶化,1988年的高达4.24亿美元。1989年9月,病危之中的王安,不得不亲自宣布王烈辞职,另请高明。

1990年王安去世后,王安公司每况愈下,不仅逐渐失去市场,也逐渐失去了顾客的信心。

还有,在最后关键性的3年中,公司决策层优柔寡断,没有作出果断的选择,迅速降低。他们没有生产出为更多客户所期待的新产品,反而通过对已售出产品的维修、软件更新和其它从顾客兜里榨取钱财。这种只顾眼前利益、损伤、消蚀"上帝"信任的做法,也必然会将公司引向末路。

据《》分析,王安公司对其客户基础造成的最大伤害,是该公司大幅度提高了维持电脑运行所必须的更换软件的费用。无论谁购买了王安公司的大型微机,都必须支付5000美元的费用,而以前这项费用只需1000美元。

王安公司与那些王安电脑的销售公司的关系也极度恶化,那些公司专向有特别要求的客户出售特制的王安。当这些公司因为技术方面的问题用电话询问王安公司的工程师时,竟要每次收费175美元。凡此种种,不但失去了顾客的信任,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合作伙伴,最终导致了无可挽回的衰败,这就是王安的悲剧。

浏览 1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