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文峰塔

许昌文峰塔

共 2078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14

历史沿革

四十三年(1615年),许州太守郑振光创建许昌文峰塔。
年间,多次维修许昌文峰塔。
1991年8月,中国投资25万元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许昌文峰塔进行测绘、维修。

建筑格局

许昌文峰塔为八角十三层仿木楼阁式砖塔,通高49.536米,由地宫、基台、基座、塔身、塔刹组成。
地宫以青石板覆盖。基台为八角形土台,砖石包砌,用条砖平卧顺砌而成。四面各设一踏步。 基台之上为青石须弥基座,饰以连续性的仰覆莲及卷草纹。基座之南砌筑有半圆形如意踏跺。除第一层外,其他各层之间面阔自下而上逐层稍有收敛,诸层高度均匀递减。塔门南开于第一层,门楣之上嵌一长方形青石塔铭,镌刻行书“文笔耸秀”,左上方竖刻有阴文“万历四十三年”字样。
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柱或塔心室等部分组成,内外壁皆用青灰条砖三顺一丁垒砌而成,塔檐为仿木砖质小斗拱与菱角牙子砖层层叠涩出挑,巧妙地分配相邻各攒斗拱所施之正心瓜拱、厢拱及外拽瓜拱,形成规整有序的布局。角梁雕以青石龙头,颈系风铎。塔内有砖石砌筑的踏步,围绕塔心室(柱)盘旋而上可至塔顶。 角科自坐斗斜出七踩三翘斗拱一缝。室顶采用砖质小斗拱、叠涩砖、菱角牙子砖相间砌成藻井,规整匀称。塔身各层四面均有砖券塔窗,内外墙壁还嵌有佛像砖。塔身斗拱下的平板枋呈封闭状,且上下连续性强,具有近现代建筑的圈梁作用,使塔历经沧桑而仍屹立不倒。 塔顶檐部原镶嵌有瓷绘的龙、虎、狮、孔雀、顽童托莲等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后多次被雷击毁又多次复修,已非原貌。
许昌文峰塔

文物遗存

许昌文峰塔塔身之上置宝瓶状塔刹,塔顶天宫内放有铜镜一面,铜剑一把,于1994年8月维修时发现。塔前立有石碑三通,一通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文明塔赋》;一通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文明寺塔记》;一通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文明寺释迦文佛殿鳌头观音殿碑记》。
许昌文峰塔第一层塔心室供奉密宗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一尊,其他塔心室还供奉有白衣菩萨、文昌帝君等,并设有龛室。
许昌文峰塔

历史文化

创建原因

随着“科举取士”政策的不断完善,大批儒生追求功名心切,明清士子尤为热衷。在风水术影响下,人们借文曲星和佛法,祈求科举及第。对佛的虔诚和对世俗功名的热切向往融为一体的文峰塔,就成为人们诉求的对象和文化积淀的象征,于是,有所谓张扬文气作用的“文峰塔”次第而起。初任知州的郑振光,为顺应民心,重振许州文运,祈求本地人才辈出,建造文峰塔也就成为其首要任务。

建址原因

许昌文峰塔建于许州城外东南隅,原因为根据风水的形势说(即观形察势),以及许州城的地形地势,需要建造文峰塔。 清乾隆《许州志》收录的《许州郑公创修文明塔记》载:“相地者言,许东南势下,西南石梁陂陀,若压其上,于形法非宜。 诸生亦群进说:‘需建塔则可’。 ”

侵华罪证

1994年维修时在许昌文峰塔塔顶与塔壁发现了日军的航空炮弹与弹孔,这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军攻打许昌时留下的侵华罪证。

历史荣誉

清代许州(许昌旧名)知州甄汝舟持纂修《》时,将“文峰耸秀”列为“许州十景”之一。

文物价值

许昌文峰塔结构谨严,造型古朴,外形与开封宋相似,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
许昌文峰塔是一座由风水学、儒学、道学、佛学及许昌历史文化相融合的风水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保护措施

许昌文峰塔保护范围为自塔基外壁向东延伸至100米处,向西延伸84米至文峰塔,向南延伸至100米处,向北延伸至98米处。建设控制地带为自保护范围边缘向东延伸130米至文博西路西边沿,向西延伸250米至六一路东边沿,向南延伸130米至地方铁路许昌车站广场北侧,向北延伸150米至文峰路、莲城大道交叉处。
2006年5月25日,许昌文峰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许昌文峰塔位于许昌市文峰北路510号。

交通路线

北京——京港澳高速——建安大道——莲城大道——前进路——许昌文峰塔
广州——京港澳高速——许广高速——阳光大道——文峰中路——许昌文峰塔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