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
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
共 6179字,需浏览 13分钟
·
2024-05-24 12:09
历史沿革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扩建为亲王府品级,主体遗存为康乾时期奠定,现状为清末规模。
民国元年(1912年)8月,去北京担任中华民国蒙藏事务局(后为蒙藏院)总裁一职,住进了位于北京太平街米粮库胡同的喀喇沁王府。其后,贡桑诺尔布虽回过家乡,但并未久住。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伪满洲国喀喇沁右旗政府进驻喀喇沁亲王府旧址。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光复后,建西县人民政府进驻喀喇沁亲王府旧址。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喀喇沁旗王爷府中学进驻喀喇沁亲王府旧址。
自1997年起,投资2000多万元对该建筑群进行了修缮。现已建成有20个展室、千余件珍贵文物的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1997年9月,喀喇沁旗王爷府中学从喀喇沁亲王府旧址迁出。
2002年,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馆基本建成,以“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为名正式对外开放。
2006年下半年,燕贻堂恢复建设项目开工,整个工程总投资450万元。
2008年8月5日,喀喇沁亲王府后花园复建项目开工。该项工程计划投资700万元,建设面积50亩,其中仿古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人工湖水面面积6000平方米,园林绿化面积2400平方米。7处仿古建筑,包括涤俗庵、绿蔼堂、四宜堂、丹霞楼、眠亭榭、长云亭、六角亭。4处人工湖,1处叠水,1座曲桥,1座拱桥。
2010年8月1日,对游人开放。
建筑格局
喀喇沁亲王府
喀喇沁亲王府主体建筑群由中轴区、东西跨院和后花园组成,坐北面南。中轴区整个建筑宏伟壮观,布局精巧,构图严谨,形成了一个较庞大的建筑体系。前庭(广场)以南牧场与相接,其后沿山一带为花园。王府原占地87000平方米,府第区占地40000平方米,现喀喇沁王府占地面积仅为29800平方米,约为盛期占地面积的34%。喀喇沁亲王府呈中、东、西三路布列,中路为五进连续四合院格局,主体建筑为府门、轿厅、回事处、议事厅、承庆楼(佛堂)。每座正堂两侧各有配房,五进院落均有东西厢房。主建筑群外,东西两侧建有跨院,左右对称,每个跨院有若干四合院,由垂花门和回廊相连。
东路为王爷福晋起居处,主体建筑为马厩、仓廪、燕怡堂(戏园)、寝宅和毓正女学堂。西路主体建筑为书塾、驿馆、文武庙和祠堂。东院为协理衙门,西院为崇正学堂。前庭立大照壁,置十三敖包。
喀喇沁亲王府家庙
喀喇沁王的家庙—福会寺,也是亲王府景区一部分,是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全盛时期曾居住喇嘛450余人。
寺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6136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式布局,砖瓦木石结构屋体。现存各式古建筑15幢。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前殿、经堂、大殿、后殿及其东、西翼殿等五进建筑,东西两厢置前配殿、钟鼓楼、中配殿、后厢房等四组建筑。除后厢房外,皆大式大木屋架结构,磨砖对缝墙体,筒瓦覆顶屋面。
建筑特点
喀喇沁亲王府
喀喇沁亲王府建筑主要为官式大木硬山结构,附以歇山、攒尖、卷棚、勾连搭等样式。其中议事厅为七间前后出廊式,承庆楼为五间两层挂檐勾栏式,书塾正堂为环廊歇山式,驿馆正堂为双体勾连格式。
亲王府的建筑气势恢宏,殿宇森严,布局精巧,建筑壮观,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清代建筑群,其建筑规模之大为内蒙古49旗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区、蒙古民族、藏传佛教三大建筑特色于一身。是内蒙古地区尚存的建造年代最早、封爵等级最高、建筑规模最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清代蒙古亲王府邸。王府内藏品丰富,仅明清时期的文物就有1400多件。
亲王府建筑属无斗拱官式大木结构形制,各单体建筑皆有条石台阶、压檐石、角柱石、挑檐石。砖作遵循“活糙规矩不糙”(制度规矩优先,材料工艺量力而行),大木用材考究,用材硕大,结构严谨,多用椽飞,木装修豪而不华,瓦作采用传统筒瓦覆顶,室内天棚视等级功能而定,分藻井(承庆楼),井口天花(议事厅、回事厅)和一般吊顶,一般吊顶有的是平顶,也有的采取类似北京地区的单“切”或双“切”做法。室内皆地炕取暖。
亲王府建筑除宗祠、庙堂施以彩绘外,其余建筑无论等级尊卑,一律丹青色粉饰,不施彩绘,属于造型艺术范畴。
从亲王府建筑布局看,可归纳为三点:其一,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其二,亲王府建筑布列以中轴核心区段为主,东西两路(跨院)为辅,中路以体现亲王府权力等级而尤显宏伟规整,而东西跨院为生活功能区,建筑布局显得十分灵活;其三,人造园林与建筑相结合,中路以参天苍松为主,更显建筑之肃穆,而东西跨院广植奇花异草,玲珑石与树木相映,更有花园叠山理水,极尽造园之能事,体现出建造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与精巧布局。
清朝入关前对王府建筑的规制较为简单,主要针对房间的数量、台基的高度、建筑的颜色进行控制。当清朝定都北京后,开始对王公府第的建筑规模与形制规定进行重新的修定,特别是王府的形制,需严格遵守“前朝后寝”的规定,对瓦的种类样式、吻兽的种类数量等均作出详细规定,使得各个等级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加强,此后的基本建筑制度并无大变动。
喀喇沁亲王府家庙
喀喇沁王的家庙—福会寺具有古朴、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北方官式建筑严谨、庄重的构造特点。丰富的大式大木作法式,少见的高级顶样式,绚丽的和玺、砖雕、木雕饰件,筑就了一座神秘而辉煌的工艺美术宝库。
寺内有一口古井,距今近千年,常年不枯、井水清澈甘甜。大雄宝殿内有两米见方的雕龙佛龛,国内罕见。福会寺是传统木作法式与密宗佛教特点高度结合的典型范例,是内蒙古地区中小型藏传佛教寺庙的突出代表。
主要建筑
府门
王府府门为3开间硬山式建筑,仅在中间开启1间作为府门,与《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规定的“正门五间,启门三”并不相符,但门上门钉纵九横七与大清会典中规定的亲王品级相一致。现台基高96厘米,亦符合典籍中规定的3尺之高。同时府门还设有传达室与王府衙门,现府门建筑主体为青砖砌筑,门扇及列柱均刷朱漆,檐下正中挂有蒙汉双语的喀喇沁王府的牌匾,两侧开间设有开窗,窗棂为斜方小格,造型简洁大方。
仪门
跨过府门走过甬道便是仪门,喀喇沁王府的仪门面阔仅1间,屋顶为硬山式,是王府的二进门。据相关记载在庆典时府门张灯,仪门结彩,借此府门、仪门及两门间甬道共同构成整个王府建筑群的初导序列。仪门前依典设有抱鼓石,仪门的建筑主体也为青砖砌筑,门扇刷朱漆,描金边,屋檐下系有彩色条带以祈求幸福安康,这种装饰与藏传喇嘛教的影响有关。
轿厅
通过仪门向前行便来到王府的轿厅,轿厅本是旧时用于存放骡轿与轿具之所,其建筑面阔3间,一明两次,硬山屋顶,前后均建有檐廊,前设月台甬道,甬道用于迎接贵宾时仪仗队伍布列之用。轿厅的东西配房曾分别用于存放武器与仪仗。轿厅位置的设置前承仪门后接回事处,兼做过厅且取用方便。现轿厅的西间陈坤轿一乘,东间陈轿车一乘。轿厅东西山墙壁上各绘制壁画一幅,东为《木兰秋狝图》,西为《乾隆射箭图》,这两幅壁画生动地记录了清代蒙古王公的生活,也反映了蒙古王公与大清统治者的关系。
回事处
轿厅之后便是回事处,建筑面阔5间,屋顶,前后建重檐,屋内顶棚装饰海墁天花图案,室内陈设典雅庄重。喀喇沁的王府不仅用于郡王与家眷生活,亦作为扎萨克署理旗政之所。回事处的主厅就是用于旗内官员签到、禀事、收发文牍、协办公务之用,主厅两边还设有茶室便于下级官员等候休憩,建筑格局为文东武西。回事处外可见王府的采暖构造即地火龙,地下垒以砖垛,上覆石板,并在石板上抹黄泥,再抹以三七灰土夯实,铺以青砖,这样设计保证了散热的均匀。
议事厅
离开回事处沿着丹陛桥便来到了府内等级最高的建筑——议事厅,又称银安殿,银安殿之称意与北京故宫的金銮殿遥相呼应。议事厅面阔7间,符合《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亲王建筑的品级规定。建筑开间为28.27米,进深11.69米,前后设有外檐廊,窗宽1.5米,屋前月台宽10.28米,高144厘米约等于4.5尺,亦符合典籍中的规定。月台上方还种有一对“龙凤”古松摇曳相生,东侧为凤松,西侧为龙松。厅内正中高悬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大邦屏藩”4个大字,彰显了喀喇沁王府的重要地位,即镇守边疆。银安殿的建造时间较晚,在乾隆四十八年郡王喇特纳锡被赐予亲王品级后才得以加建。
议事厅的主要功能是用以办公和召开会议,历代亲王均在此颁布政令,举行袭爵仪式,与下属官员讨论政务。议事厅的东侧配房为会客厅,用以接待来客,布置考究,厅内置有八仙桌并配以一对和一对花瓶,寓意“平平静静”“四平八稳”,这是蒙古贵族受汉族文化影响的见证。而西侧配房为书画厅,借以修身养性。
议事厅与回事处之间的丹陛桥是王府地位的象征,丹陛桥的修建必须符合大清律例,仅在皇上要经过之地方可修建。康熙、乾隆皇帝曾先后多次巡幸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王府修建的丹陛桥由青石青砖砌筑,高于两旁甬道。丹陛桥上立有方形夹杆石,这是满族传统的索伦杆座,座上的索伦杆被满族称为神杆,杆顶端锡斗盛有碎骨肉以喂食乌鸦。索伦杆的设置显示了蒙古贵族生活深受满清贵族的文化影响。
承庆楼
喀喇沁王府的中路轴线上并未建有后殿与后寝,轴线北侧最后1座建筑为承庆楼,亦称“后罩楼”,作为主路建筑群的最后1座建筑,也是建筑群中唯一1座楼式建筑。承庆楼低于《乾隆钦定大清会典》中亲王等级面阔7间的规定,仅面阔5间,设有前檐廊。民居中的后罩楼常是供家中女眷居住之用,而王府中的后罩楼常是祭祀功能。承庆楼一楼原为为祠堂,供奉有12位札萨克(祖先)的画像,承庆楼的二楼原为佛堂,用以供奉,蒙古王公信奉藏传佛教,因此旧时此处常烟火缭绕供以祭拜。
文物遗存
亲王府内保存着许多珍贵文物,包括“世守漠南”印、“喀喇沁王之宝”印、喀喇沁王佩刀、明式黄花梨交椅等。
历史文化
相关典故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苏布地之子固鲁思奇布授札萨克,为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爷。第一代王爷和第二代王爷图巴色棱都居住在今辽宁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爷班达尔沙才迁到喀喇沁旗龙山,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从龙山迁到现王爷府。
喀喇沁王府是喀喇沁右旗蒙古贵族的府邸。喀喇沁右旗蒙古族源于兀良哈蒙古部,其远祖(济拉玛)为辅佐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第九位千户那颜,并降旨“九犯而不罚”。者勒蔑去世后,成吉思汗把女儿花辙公主嫁给其次子吉伯格,使其成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古列坚”(意为“女婿”)。吉伯格的后裔受封大宁之地,赐那颜号,其部称喀喇沁。
至后金时,者勒蔑第十四代孙苏布地以英勇善战而名震漠南。清顺治七年(1650年)苏布地之子晋贝勒,清康熙七年(1668年)第三任札萨克班达尔沙晋多罗杜棱郡王。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八任札萨克啦特纳锡第晋亲王品级。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皇帝第五女儿和硕端静公主下嫁第五任札萨克噶勒藏;第十三代王旺都特那木济勒,娶皇家礼亲王之妹为福晋;第十四代王贡桑诺尔布娶皇家肃亲王之妹为福晋,他曾经励精图治,注重农牧改良,兴办商贸实业,开办新式学堂,建立报馆书馆,支持蒙文印刷,创建蒙藏学校等,为赤峰地区近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满蒙联姻使喀喇沁王与清廷及皇家关系更为密切,王府建成后三百多年间,一直是历代、的府邸。
相关人物
是喀喇沁末代亲王,史称贡王,字乐亭,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27岁时接任王位,任喀喇沁右旗札萨克和卓索图盟协理盟长。贡桑诺尔布是蒙古王族中,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了内蒙古第一所女子教育学校;从南方引进桑蚕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农牧业,并选派内蒙古第一批出洋留学生,民国革命早期,曾积极参与筹建民国政府等活动。民国元年(1912年)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组成国民党,召开选举国民党理事代表大会。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王宠惠、贡桑诺尔布、王人文、王芝祥、吴景濂、张凤惠九人以不同的票数当选国民党理事。贡桑诺尔布以唯一的蒙藏代表当选,成为第一届国民党九理事之一,同时,他也被民国政府晋封为亲王。民国八年(1919年)任蒙藏事务局总裁,开始了他在北洋政府12年的政治生涯。民国二十年(1931年)贡王因脑溢血死于京城,时年59岁,死后葬于辽宁建平王子坟。
活动
每年七月初三,王府在此举厅祭敖包和男儿三技(赛马、射箭、摔跤)盛会。后花园建神庙、戏楼,造假山、亭榭,植菊兰荷竹,驯虎熊鹿麋。
价值意义
这座古老的建筑将清王朝政权制度与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糅合其中,体现了中国北方清代官式建筑严谨、庄重的构造特点,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是国内现存王府建筑中建成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清代蒙古王府建筑群,具有浓郁的民族、宗教和地域特色,是蒙、满、汉文化交流的充分体现,在中国北方古建筑中独树一帜。
亲王府的营建是清王朝对蒙古王公采取“重归附,厚赏赐”及封爵制度的产物,其建制、等级、规格严格按亲王品级而建,高台阶,置月台,修有丹陛桥,占地面积大,房屋数量多,体现了亲王府邸“以高为贵,以多为贵,以大为贵”的建筑文化内涵,当属清代官式建筑典章制度的代表性实例,是研究清廷对蒙古各部所采取的政治策略的重要实物佐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所“中国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馆”汇聚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宗教特色,开辟了“历史陈列”“复原陈列”“书画陈列”等20个展室,珍藏了百余件传世文物精品。这些精品是清代蒙古族历史和蒙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补史、纠史和证史的作用,也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2001年6月25日,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05年,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6年,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被评为“56个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内蒙古十大历史名胜。
2011年,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成为中国景区协会会员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喀喇沁亲王府及家庙坐落于喀喇沁旗王爷府镇。
开放时间
08:30-17:30。
交通路线
北京——京承高速——大广高速——大广高速出口——206省道——喀喇沁亲王府
上海——沈海高速——秦滨高速——长深高速——大广高速——大广高速出口——206省道——喀喇沁亲王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