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新闻何时休阑夕关注共 3215字,需浏览 7分钟 ·2021-11-05 16:53 作者丨陆离监制丨阑夕前段时间,刷到了一则名为“上海环卫工续7碗米饭惹怒饭店老板”的新闻。你得承认,这个标题真的很吸引人——寥寥十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底层劳动人民与傲慢资本家之间产生激烈冲突”的画面。有内味儿了。这条新闻实际上是一段不足一分钟的短视频,其中用旁白字幕的形式解释了事件原委:两名顾客在上海一家提供“免费续饭”服务的餐厅,续了7碗米饭,再想续饭时与出面阻拦的餐厅老板发生了争执。事实真的如此吗?一天后,另一家媒体记者对当事餐厅老板、顾客徐师傅进行了后续采访,并浏览餐厅监控,对这条新闻进行了澄清:徐师傅和同事在这家饭馆用餐,徐师傅吃了两碗饭,同事没胃口就打算把自己的饭菜打包,一个服务员误以为他们要将免费续的米饭打包带走,双方拌了几句嘴,随后老板劝和,误会解开。“连添7碗饭”是假的,“惹怒老板”也是假的,就连“环卫工与老板产生争执”都是假的。就这么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在短视频拍摄者添油加醋和转载媒体的以讹传讹之下,变成了一条热点新闻,也给当时饭店、环卫工人带去了“莫名走红”的困扰。事实上,博眼球、标题党的新闻资讯泛滥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很多专业甚至不乏权威的网络媒体也没有跳出恶意新闻的怪圈,本该正本清流的他们,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为了信息污染的帮凶。1恶意新闻的泛滥似曾相识恶意新闻并非诞生于互联网时代。早在19世纪,美国两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就在竞争中采用了这类玩法。1895年,赫斯特收购了《纽约新闻报》,开始与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竞争。在此之前,普利策的《世界报》以严肃的报道言论结合煽情主义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赫斯特为了能够后来居上,就把煽情主义策略发挥到了极致,创造了被业界沿用至今的专业术语名词“黄色新闻”,这类新闻具备以下几大特点:采用大字号煽动性和具有歧义的标题、对不重要的新闻内容进行渲染和夸张处理、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道、大量使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等等。这些特点与今天的博眼球标题党在本质上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模一样。当时上到激战正酣的美国与西班牙战争,下到街头巷尾的是是非非,都被赫斯特加以包装和利用,虽然新闻内容虚假肤浅,但足够猎奇刺激,吸引了海量消费者的关注,为报纸带来了巨大利润。到了1900年,“黄色新闻”的发展达到高峰,当时美国主要报纸中有三分之一都只生产“黄色新闻”。新闻学者埃德温·埃莫里曾评价:“赫斯特制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坏的新闻,将美国新闻事业的水准降到了最低。”回到今天的国内来看,在相关政策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严格管控下,类似标题党的问题并没有像彼时的美国新闻业那般猖狂。但在简中互联网的新闻评论区,仍能看到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是“等反转”。当然,这首先取决于突发新闻在最初曝光时必然只有零碎事实,事件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得明朗,也会有更多信息与媒体达成互通,报道就可以将事实补充完整、修订错漏。这是新闻报道的常识逻辑,区别于那种主观上扭曲事实、断章取义制造恶意新闻的行为。而很多网民对此缺乏耐心和理解,会在看到新闻的的第一时间预设立场,情绪先行,以至在后续报道发生变化后产生“反转了”的感受。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吊诡现象离不开一次又一次的“狼来了”式新闻对媒体公信力造成的巨大伤害。随便举几个例子,“巨头突然宣布:放弃!网友:喜大普奔”“854平米豪宅50万甩卖却无人敢买?现场恐怖画面曝光”“男子吃月饼被咯到牙,自信一看高兴坏了”“警惕!一家4口死亡,现在正是高发期!”这些新闻都是显而易见的标题党,一言以蔽之,它们真正的问题不是博眼球,而是只为博眼球而博眼球。就比如“854平米豪宅50万甩卖却无人敢买?现场恐怖画面曝光”,其实只是“豪宅里有个喷泉”。又或者“警惕!一家4口死亡,现在正是高发期!”是冬季洗澡取暖造成一家四口一氧化碳中毒的惨剧。明明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小事,一定要杜撰出“这个惊天大秘密你不能不知道”的感觉。真实有悬念要上,没有悬念编造悬念也要上。像这样的新闻看一次两次,或许还会觉得有趣。但总是如此,有些人就不会再点开看了,还有些人只会把媒体当笑话看。2媒体的流量至上主义错在哪恶意新闻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因为信息大爆炸让“新闻”的概念边界逐渐模糊。自媒体的诞生、内容行业的快速发展...借助互联网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内容。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后者们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者,不仅要有训练有素的采编团队,还要建立起包括严格的核实纠错机制在内的一整套严密制度,对新闻从制作到传播的全过程进行把关。这些是海量内容创作者所难以企及的条件,也决定了后者们发布的所谓“新闻”内容不具备客观性和公信力,却同时充斥着整个互联网信息池。就像“上海环卫工续7碗米饭惹怒饭店老板”,一段由个人账号拍摄、剪辑和发布——其中不乏添油加醋或断章取义等骚操作——的短视频,根本就不能称之为新闻,却因为有着足够吸引眼球的元素和成为热点事件的潜质,获得了许多新闻媒体不加分辨的引用转载,摇身一变登堂入室。这就要说到恶意新闻源源不断的另一个原因了:对于流量或者说用户时间与注意力的争夺,盖过了媒体新闻报道的初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量从衡量文章质量高低的参考数据一跃成为了新闻报道的KPI,追求十万加的目标让媒体们前赴后继。为了尽可能取悦更多的读者,生产出符合他们口味的新闻,标题党、依赖算法等都是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成为了深受新闻生产者、分发者青睐的一条捷径。捷径不是正道。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载,有效信息被海量垃圾信息、无用信息淹没,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更需要媒体以真实公允的新闻报道来筛选信息节约时间,让关键有用的信息能够高效触及需要的用户。就像标题党一样,以短平快修饰标题突出重点,让读者看到标题就能了解基本事实。这和夸张渲染刻意在标题中制造悬念乃至造假,以吸引更多读者点击是截然相反的两件事。就像早期的Google这么理解效率至上:用户过久的停留在搜索引擎里是证明了服务不够完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很快的搜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而一款优秀的搜索产品应该让用户越快离开越好。某种程度上,媒体报道也是同理。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不是“流量”,而是公信力。有很多人按捺不住自己一次次点进标题党,就有更多人无比反感这些毫无营养与节操的水货内容。他们只想看到真正重要的新闻,收获需要的知识,不愿连带着接受那些无关紧要的碎片信息。为了博眼球而博眼球的无节操内容可以横行一时,或许也能满足受众的猎奇欲,但带来的只是无效传播,“骗”来的流量只会增加信息获取成本,让用户群体对真正重要的信息脱敏,也对新闻媒体失去信任。最终会剪除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使之丧失成为“第四权力”的土壤。3写在最后所以就不难理解,新闻学鼻祖沃尔特·威廉姆斯为后辈们定下的《报人守则》中第三条写到的,“思想清晰、说理明白、正确而公允,是优良新闻事业的基础”。1900年,赫斯特和《纽约新闻报》带着整个美国新闻界步入了恶意新闻发展的最高潮。就在1年后,赫斯特因支持落选的共和党领袖白里安而公然在报纸上煽动刺杀总统麦金莱。同年9月,麦金莱遇刺身亡,凶手的口袋里被搜出了这份《纽约新闻报》。《纽约新闻报》销量随即大跌,赫斯特更受到了整个美国社会的谴责唾弃,《纽约新闻报》被解散,赫斯特从此在事业下坡的道路上一起不复返。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从标题党到恶意新闻,行业的跑偏有百害而无一利。归根结底,新闻媒体应该是人民的喉舌,而非从垃圾提炼机。前路依旧任重道远。 浏览 31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分享 举报 评论图片表情视频评价全部评论推荐 恶意谜斗篷http://www.douban.com/group/murderpen/大病初愈的凯恩探长恶意恶意0公子何时休 (2021)公子何时休 (2021)0恶意🌸内容简介“死了。”男人说。女人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死了,男人心想。他简直要笑出声。他心里藏着最深恶意恶意0恶意恶意0恶意畅销书作家在出国的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但求速死,却对作案动机语焉不详。他恶意恶意0恶意恶意0恶意恶意0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