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苦劳”,真的不值钱!

共 3419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0-08-20 01:49

由于疫情的缘故,我认识的不少朋友公司实行人员优化。

其中,有些人,兴高采烈地拿着满意的赔偿金离开公司,并在一两周内找到一份薪酬待遇更好的工作。

他们在转换工作时,未必是同行或同岗位,但是他们照样活得如鱼得水。

而有些人,发现只有自降身价才能找到工作。还有些人,虽然在一个岗位多年,一但被裁,却发现多年的工作经验一文不值......

为什么你的工作经验不值钱?今天我们来聊聊可迁移能力。


一年工作经验用十年?


一个人跑去问老板:我都有十年工作经验了,为什么您还不给我涨薪水呢?

老板回答说:你是有十年工作经验呢,还是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十年呢?

这虽然是网络上流传着的职场段子,但相信也是不少人的亲身经历。

记得有一次绩效考核,部门经理对一位开发说,“你这几年没有什么进步呀,拿得出手的就是一个“框架”,而且每年都是同一个框架。现在的技术更新换代那么快,你这样很容易失去竞争力的。”

当然,这样的经历,我也曾遇到过。

我记得刚毕业那几年,成长得特别慢。工作比较清闲,几乎不用加班,每天都准时上下班。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在简单的重复昨天,除了完成工作外,技能上并没有多大的提升。

有一天,我去跟老板提加薪。

老板反问了一句:平时的工作完成得还不错,可是你这一两年用的都是差不多的经验在做事,除了更加熟练以外,你的经验有为公司创造出多余的价值了吗?

事后反思,到底我是多年工作经验呢,还是一年工作经验用了很多年?忽然意识到这些年自己都是在被动成长,感觉掉进入了所谓的“舒适圈”。

而公司这些年也因为技术单一,保守落后,产品没有创新,而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细思极恐,后来我果断选择离开了该公司,去了一家更有挑战性的公司。

自互联网诞生50多年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世界的影响巨大。未来5-10年,将会有更多的行业岗位需要重新洗牌。

单一重复的简单工作,一定会被机器取代。过去那个一劳永逸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而在职场中,不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更多的是比拼一个人的可迁移能力。

那么,什么才是可迁移能力?


什么才是可迁移能力?


“可迁移能力”,大体上可以细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两种类型。

近迁移是指你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与之前情境类似的任务或问题。

延展在职场上,就是你在一个岗位上,把处理任务A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类似的任务B,C,D,E......上的能力。

这个不难理解。举个栗子:

公司需要开发一款软件。假如你是一名开发人员,在你在开发一个支付功能时,你就可以把之前的开发经验迁移过来,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相对于近迁移而言,远迁移的应用情境则更为宽泛。

远迁移是指你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处理与之前经验发生情境大相径庭的任务问题。

延展在职场上,就是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后可复用的能力。

举个栗子:

假如你现在是一名程序员,让你转岗做产品经理,那么你可以把你在开发中积累到的经验,通过抽象提炼出适合产品经理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从而完成该岗位转化的对接。

遭遇行业寒冬,公司进行人员优化,不幸被裁后,转行做商务,那么你可以把之前在做产品经理岗位上积累的经验与能力,例如沟通能力,进行提炼复制迁移,从而能在新的行业,新的岗位上迅速上手,实现低成本的换道。

这些年,纸媒没落,大批的纸媒人投身于自媒体行业进行内容创业。他们把多年以来,在从事传统的纸媒行业中,打下的夯实的文字功底能力,迁移到新媒体写作中去,在新媒体领域干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虽则说,隔行如隔山。但其实真正相隔的,只是底层的入口。真正的跨界高手,从来都是具备很强的可迁移能力,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这样会发现,越往上走,运用的能力以及才干就会越来越接近,而且越熟悉。


如何培养和提升可迁移能力?


既然可迁移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和提升呢?当然,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下面结合我的一些理解,来简单聊聊3点:


1.通过持续学习,扩大知识技能储备,增强个人核心竞争力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之前有一个关于收费站的热点新闻。

某地因取消过路过桥收费站,不得不解雇收费人员,但遭到收费站工作人员的反对。

他们向领导要一个说法,在人社局已经给予经济补偿的情况下,要求政府解决工作问题。

其中一个大姐更是振振有词:“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是啊,时代淘汰你,连招呼都不打。

前段时间跟一些朋友聊天,当问起她们的近况时,发现竟然连平时最懒散,最不爱学习,有空就只会逛淘宝买买买的一位朋友,说她工作之余,每天晚上都会用固定时间来看书学习。

朋友的这个转变令我有点吃惊。后来她说:“经济下行,现在唯有学习,才能带来安全感。”

深以为然。

当一个人,工作后就停止学习,停止接触新知识,低头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时,就意味着危机将至。

等到裁员潮来袭,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竞争力,不堪一击。

在未来,一切可被编程化的脑力劳动,都将可能被AI的取代。不但你的代码会被抛弃,甚至连你也会被时代抛弃。

在更新迭代极快的今天,如果你还心存幻想,靠当初的知识储备,靠一个技能干一辈子,几乎已经变成了奢望。


2.在实际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无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解决。这里就涉及到了有一项重要的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称它为“填坑能力”。

这些年,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填坑,背锅,擦屁股的事情,没少干。有时都被折磨得要怀疑人生。

但每次咬着牙,经历过这些后,总能从中积累到相关的经验和教训,获得不少的成长。

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便可以把之前获得的经验,迁移到新的应用情境中去,从而规避了风险。

周围不少的程序员同事会时常吐槽,觉得自己掉进了一个大火坑,整天不是在擦别人代码的屁股,就是在填自己亲手挖下的坑。

每天不是在写Bug的路上,就是在修理Bug的路上,从未停止......

好不容易爬出一个坑,接着跳进下另一个坑。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个不断填坑的过程?工作更是如此。

在实际解决问题当中,填的坑多了,经历的事情多了,然后在经历中不断推进,迭代,其实到后来就会发现,原来事情也没有想象中的困难。

咬着牙,跨过去,就是成长。

只有翻过一座座山,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不然你永远都在山脚下。


3.从实践中进行抽象提炼,总结经验


以前公司同事A君和同事B君,同一时间进入公司做产品的平面设计。后因公司业务调整,公司决定研发app,于是设立了UI设计岗位。A君和B君同时转为UI设计岗。

A君总是停在原先的平面设计经验上,并没有从原有的经验中,找出新旧岗位之间的异同,进行抽象提炼,因此转岗后,表现很一般。

而B君,则能做到抽象提炼出新岗位所需要的经验技能,从而应用在实际的工作中,让她在新工作岗位上,如鱼得水。

中国历史上的全能大儒王阳明,是个典型的跨界高手。他被冠以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等头衔。

他认为人性都是相通的。虽然行军打仗和自我修炼的专业领域不同,但是如果将修炼心性和克服贪念的技能迁移出来,就是破山中贼的方式。

可见,他的成就,除了天赋异禀外,还离不开他对事物的抽象提炼能力,可迁移能力。

也就是说,只要掌握了事物的底层逻辑,从本质的原理和规律出发,进行抽象提炼,从而更好地提升可迁移能力。


最 后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曾说过,“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互联网的下半场,行业的红利逐渐消亡。互联网寒冬遇上疫情,企业以及个人都在经历“至暗时刻”,倒闭,降薪、裁员……滚滚而来。

在人工智能即将到来的时代,没有人能保证,未来5-10年,哪个岗位,甚至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

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说,人类正在进入下一个奇点,很多人会毫无征兆地被淘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靠一个技能干一辈子的工作,将一去不复返。而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拥有自己的可迁移能力,将能让你更从容的面对未知的未来。

与诸君共勉。




点个“在看”支持一下?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