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集镇
地名由来:据碑载,明洪武二年(1369)赵喜容由山西洪洞县迁邓西六门堤,后迁此,渐成集市,故名赵集。
2014年7月,赵集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赵集镇地处南阳盆地边缘,位于邓州市西北部二十五公里处。东与镇平县马庄乡接壤,南与裴营乡毗邻,西部同张村镇隔河相望,北与罗庄乡相连。南北长10、5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占地面积126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384个村民小组,6、8万人,12、4万亩耕地。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南水北调”工程从镇中部东西横穿,全长32华里;镇域西部湍河流经约8公里,形成湍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中部的半坡水库,面积1500亩,总库容72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东部严陵河穿境,总流域面积18、38平方公里。全镇沿河多为黄壤土,其余多为黄胶土、黑土。1982年被原南阳地委、行署确定为集镇建设试点乡镇,1998年被邓州市命名为小康乡镇,1999年被纳入省综合改革试点镇。
区域经济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围绕“个体突破,股份联合,多业发展,全面启动”的发展思路,制定得力措施,强力推进,推动了工业的蓬勃发展,工业年产值占据全镇经济产值的一半。全镇四级企业达1926家,固定资产3、12亿元,从业人员16122人,其中工业总产值28920万元,占工农业产值达60、4%。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1个(地毯公司),超百万元的企业4个(花炮厂、面粉厂、水泥制品厂、建筑公司),超五十万元的企业10个。已形成了地毯、花炮、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体系。镇政府所在地有地毯公司、蜂窝煤厂、水泥制品厂、自来水公司、建筑公司等323家企业,年产值7700万元,税利800万元,其中个体私营企业195家,年产值4820万元,税利500万元。全镇工业已形成了以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为主的工业体系。
农业生产
近几年来,赵集镇认真实施“培育支柱上规模,膨胀骨干出特色,开放带动跨台阶,科教推进增效益,勇创五亿争八亿,富镇富民奔小康”的发展战略,都出了一条支柱产业、区域经济、系列加工、规模效应的产业化路子,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位于全市前列。
历史沿革:
清、民国初境内有林头、孔庄、夹古、高中、高西、朱冈、十林、下高8里。
1936年属五区。
1941年分属裴营、夏集区。
1949年分王集、夹古、滕楼3乡。
1958年属裴营公社。
1961年分属裴营、夏集区。
1969年为赵集公社。
1983年改设赵集乡。
1998年改置赵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