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院乡

联合创作 · 2023-08-13

地名由来:因距瓦埠湖较近,水运方便,古时商船多在此卸盐,起名起盐集,后根据谐音改称史院乡,故得名。

一、史院乡行政概况

史院乡坐落在自然湖泊——瓦埠湖畔,东距206国道3公里,北距泉山20公里。北面与谢家集区杨公镇接壤,西面与谢家集区孙庙乡相接,东面与曹庵镇和长丰县徐庙乡毗邻。全乡辖9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庄,161个村民组,总人口20481人,其中农业人口20110人,贫困人口868人。总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00亩。史院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农作物主要以优质水稻、小麦、棉花为主,是优质粮生产基地, 特色作物有草莓、花卉、大白桃、反季节蔬菜等。现已基本建立了瓦埠湖水产养殖、养猪、养鸭、养鹅四大养殖基地、涧坝村王下郢草莓栽培基地和史院村东下郢花卉苗木经果林种植基地,并已形成规模,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外地客商主动上门求购,产品很受欢迎。史院乡水资源十分丰富,南部以鸭舌状逐入瓦埠湖,正常水面面积7500亩,水产资源极其丰富,其中的银鱼、瓦虾和毛刀鱼素称“瓦埠湖三秀”,远近闻名。在瓦埠湖边已形成10万只蛋鸭养殖、万只大白鹅养殖、千亩毛蟹养殖和千亩红菱、芡实水生经济作物等四大养(种)植基地。

2003年,全乡遭遇特大洪水的侵害,大面积农田被淹,大批房屋倒塌,经济损失惨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我们抢抓机遇,实施了保庄圩建设和移民迁建两大改变湾区贫穷落后面貌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1265户灾民移居到安全区内,10余公里防洪大堤将彻底根治洪水灾害。10.5公里的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2005年10月底将如期竣工。不久一个风景秀丽,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鱼米之乡,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二、自然条件

乡内地形北高南低,多为洼冲坡地。本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全年无霜期230天,年降雨量900毫米左右,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易涝。流经我乡的瓦埠湖和乡内的杨大塘、联合湖为全乡农业生产用水提供了保证。

三、经济情况

2004年水稻种植面积23566亩,小麦种植面积12506亩,粮食产量16046吨;油料种植面积12236亩,产量14630吨;棉花种植面积1028亩,产量450吨;家禽出栏数17万只,生猪出栏数8200头,农村牧渔总产值539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3632万元;完成财政收入2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47元。

魏家古堆遗址

魏家古堆遗址位于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史院乡庞岗村魏郢村名组。该遗址为不规则台地,高出地表3.6米,面积近2万平方米,现遗址为农田。地表有早期陶残片,主要为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

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属楚都寿春;建国前属寿县杨公区;1955年12月划属朱集区;1957年2月回归杨公区;1958年随寿县划入淮南市,属曹庵、朱集两公社;1959年划回六安地区;1961年7月改设史院公社;1964年随杨公区划入合肥市长丰县;1968年并入红旗公社、东方红公社;1973年1月恢复史院公社;1983年2月成立史院乡;2004年6月划归淮南市田家庵区,隶属至今。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