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城城址

共 1842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1982年春,辽宁省博物馆及铁岭市普查队对四面城城址做了较详细的调查与测绘,采集了大量陶、瓷器标本及瓦当等建筑构件。
1986年,铁岭市文物局对四面城城址进行了复查。
1994年10月,再次对四面城城址进行调查,采集大量遗物,如砖瓦、滴水、白釉瓷片、灰陶瓮口沿等。
2000年春,村民在四面城城址内发现刻有“安州”字样的残碑,铁岭博物馆对残碑出土地做了较为细致的考古勘探和调查,发现了一些散碎的石碑残块和大量辽金时代琉璃建筑材料,以及铁箭头、铁刀、头盔、铁甲片等。
四面城城址东北角
2009年7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四面城城址东墙北段进行考古发掘,初步探明城墙东北角夯筑方式,出土了铁甲片、铁镞、灰陶甑底等。
2010年春夏之交,在四面城城址东北角城墙内侧沿东墙的南北走向进行了探掘,发现灰坑、灶址等遗迹。

遗址特点

综述
四面城城址地处辽北西部平原向东部山区过渡的丘陵地带,是典型的草原荒甸地貌。周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城墙东北角下有红山河东西向流过。城内现辟为杨树林地,土壤为棕色土。
城址布局
四面城城址北墙
四面城城址平面呈菱形,南北朝向。有南北两门,南门存宽10米、高2.2米,从地面隆起的土垄分析,南门原应有瓮城结构。北门保存较好,瓮城旁边的马面、复墙及垛头等尚能辨识,门宽约15米、垛高约8米。
城墙夯筑,墙体大部保存完好,存高最高达8米,墙基宽17~20米。城墙仅东北角因红山河水冲刷受到一定损坏。各面城墙长度不一,东墙长447米、南墙长307.5米、西墙长504米、北墙长342米。东、西城墙均有豁口,是后来辟出的村间小路。
城内地势西高东低,呈漫坡状。

文物遗存

综述
四面城城址铁甲片和车輨
四面城城址地面辽金时期遗物较多,有白瓷片、辽三彩片、灰陶壶、罐、鸡腿坛、兽面瓦当、卷云纹瓦当、砖、布纹瓦、铜钱、铁甲片、铁镞、六耳铁锅、石臼等。
陶器
陶质绝大多数为泥质灰陶,个别有泥质黄褐陶。陶器烧制火候一般较高,质地坚硬,全部采用轮制方法制作。所见器形有罐、盆、瓮、碗、甑数种。
石雕赑屃
四面城城址赑屃
四面城城址中部有石雕赑屃一件,为白色石英石雕刻,首残,现存长1.27米、宽0.90米、高0.66米,背部有嵌碑的长方形槽。
残碑
四面城城址残碑
四面城城址出土残碑为青石,石质细腻,残存现状为长方形,残高66厘米、宽36.7厘米,厚37.4厘米,残碑身正面右侧为宽5厘米的缠枝卷草花纹带,花纹带左侧即为阴刻楷书碑文,残存62字:辽东之地为州者五十有四而安州即其一也······俗阜视其地利甲诸辽左真一境之佳致也······并吞辽宋一匡天下封疆万里夫以······取民之所归唯归有仁之意·····夸耀·····”从残存的碑文及短短的60余字,读出了这样的历史信息:辽代在辽东地区,设置54州,安州是其中之一,而安州“视其地利,甲诸辽左,真一境之佳致也”,是说安州所在的地理位置,在辽东诸多州城中,占据着最好的位置。以下是说金灭辽后,废辽安州,在辽安州置归仁县,而归仁是取“唯归有仁之意”。一是说明了出土残碑的四面城古城是辽代的安州,二是金灭辽后,金归仁县的设置及县名来历,与《辽史》《金史》所记辽安州、金归仁县的设置相一致,即出土的碑刻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辽代安州、金归仁县即今昌图县四面城镇古城。
荷花形砖雕饰
四面城城址荷花形砖雕饰图
四面城城址出土荷花形砖雕饰1件。青砖质,已残损,基是长方形,仅余下部少许纹样,图案为荷花饰,并雕出荷叶及花蕊,砖雕细腻,刻工精细,手法洗练,应为一建筑物上的附加装饰。残长24厘米、残宽20厘米。

研究价值

四面城古城残碑的出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四面城城址为辽金城址,是一般刺史州、县治所的规模,出土遗物进一步实证其辽、金时期的建置,并为金末发生于该处的战争及城址废置提供了新线索。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四面城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四面城城址位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四面城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四面城城址,路程约23.1千米,用时约32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