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城城墙

共 994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5-24 10:34

历史沿革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县令孔志道将县治从天目乡(后改考丰县,现为老丰镇),迁到至磬山东南,后又迁到今安城镇地,当时无城郭。
元末,元帅费愚、总管张俊德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奉命来此,始筑土城。至正十七年(1357年),土城重砌以后,延伸长度6000米,高6米余。并建有四座城门。
明洪武五至六年(1372~1373年),知县张十良创建四城门谯楼。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州林壁重修,砌石加固,并修建谯楼更铺。
清代,城墙续修。
1987年,重修朝阳门,卷顶加高。

建筑特色

安城城墙平面略呈桃形,周长约3000米。由城墙、城台,城门及环城马道和护城河、跨河石桥等组成。城内原有9街、18巷、12牌坊、72口水井及府街、文庙、祭坛等建筑。抗日战争期间遭日机轰炸,现基本无存。城墙横断面呈梯形,下宽6~8米,上宽3~4米,残高4~6米。有南、西、北三门,均为券顶式门。现城墙的城垛已坍塌,内墙包砌的块石大部分拆除,迎春门因修筑公路被拆除,门外吊桥一同拆毁,其余三城门尚存。部分护城河湮塞,其余均保存较好。
安城城墙是浙江及江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县级城防体系。城墙在历史上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而且发挥了防洪作用。安城紧靠西苕溪,历史上常发生洪灾。城门外侧砌有石质闸槽,槽高1.66米,宽9厘米。洪水汹涌而至时,上闸板可挡住洪水。今闸槽、护城河尚在。
安城城墙

文物遗存

安城城墙南门内有“乾隆三十三年夏月署安吉州知州事合肥张先岸监修”碑刻;北门内有“咸丰元年知安吉县事长乐郑廷理监督绅董重修”碑刻。

文物价值

安城城墙历经明、清及民国的多次修葺,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建筑工艺,对研究建筑技术、材料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墙的历史环境基本保存,文献史料丰富,实物遗存较为完整,是研究县级城池建筑发展史的重要实物例证。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安城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