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
地名由来:在合肥市东南。晋置宣城郡。隋置宣城县,为宣州治。
2022年8月,宣州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
2022年2月,安徽省住房和城市建设厅公布宣州区为2021年度安徽省建筑业10强区。
2021年10月,2021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名单发布,宣州区名列第89。
2021年8月,宣州区上榜2021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地级市市辖区),位列第90位。
2021年9月,宣州区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7月,水利部公布宣州区为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宣州区人口数量为67.12万人,位列宣城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位,位列安徽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4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69位。
+查看更多宣州区荣誉与相关排名>>
宣城市宣州区地处皖东南,为宣城市政府驻地和唯一市辖区,是沪苏浙产业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过渡带。全区下辖17个乡镇(其中,3个标准集镇,1个扩权强镇试点镇)、9个街道(其中,飞彩街道、金坝街道委托宣城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和2个省级开发园区(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宣州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585.70平方公里,总人口85.99万。
宣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宣州历史相沿2200多年,始称“爰陵”,汉初改称“宛陵”,隋代易名“宣城”,自古以来均为历代郡、州、府、行署和市驻地。198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撤市设区,更名为宣州区。自古有“江南名邑上郡”之称,享有“江南诗地”和“圣贤聚地”盛名,吴楚文化、徽文化、宣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融合于此,谢脁、李白、韩愈、白居易、苏东坡等古今名家曾荟萃于此,宣籍梅氏、贡族、施门、沈氏等望族人文蔚起于此,“诗山”敬亭山、“江南名楼”谢朓楼、宋代广教寺双塔等人文胜迹辉映于此。
宣州,区位交通优势好。宣州毗邻苏浙沪,东距杭州市240公里,南距黄山市198公里,北距南京市194公里,距合肥市213公里,近代有“宁芜之屏障,徽杭之项背”之评。随着近年来的交通大建设、大发展,皖赣、商合杭铁路交汇于此,沪渝高速、宣南铜、宁宣杭、溧广高速穿境而过,水阳江、青弋江直通长江,芜申运河通江达海,尤其是芜宣机场通航运营,宣州与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逐步形成“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打造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宣州,资源丰富环境优。宣州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部,南部低山广布,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圩区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境内已探明矿藏30余种,野生动物近百种,耕地面积83万亩,水面54万亩,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8.1%,森林覆盖率达34.74%,为国家商品粮基地、淡水鱼生产基地,特产水东蜜枣、敬亭绿雪茶、宣木瓜、水阳河蟹青虾等,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宣州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保护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坚决守好绿色发展底色,先后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宣州,经济发展后劲强。近年来,宣州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明确“1266”工作部署,坚定不移学习湖州吴兴、芜湖鸠江,持续掀起“六大攻坚,三年攀高”行动热潮,聚力打造“3+2”现代产业体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核心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市辖区前列。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
历史沿革:
秦初正式置县,定名“爰陵”。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改名“宛陵”。
隋开皇九年(589),改宛陵名“宣城”,置宣州。
1949年,宣城县先后属皖南行政公署、宣城专员公署,芜湖专员公署、芜湖地区革命委员会和宣城地区行政公署。
1949年7月宣城县宣州镇(城关镇)及城郊敬亭、莲东、城东三个村置宣城市。
1950年3月,撤销宣城市,改为宣城县辖城厢区。
1987年8月15日,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
2000年6月25日撤销宣州市,设立宣州区,至此无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