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帝陵

西汉帝陵

共 4516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4-05-24 09:56

历史沿革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汉高祖在长安的驾崩,葬于
汉惠帝七年(前188年),汉惠帝在长安的驾崩,葬于
七年(前157年),汉文帝在长安未央宫病逝,葬于
四年(前153年),阳陵开始修建。
三年(前141年),汉景帝于长安未央宫病逝,葬于
二年(前139年),茂陵开始修建。
二年(前87年),汉武帝病逝于长安,葬于
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于长安未央宫,葬于
元年(前65年),杜陵开始修建。
元年(前49年),汉宣帝病逝于长安未央宫,葬于
四年(前40年),渭陵开始修建。
元年(前33年),汉元帝驾崩于长安未央宫,葬于
二年(前31年),延陵开始建造。
二年(前7年),汉成帝驾崩于长安未央宫,葬于
二年(前5年),义陵开始修建。
二年(前1年),汉哀帝病逝,葬于
五年(6年),汉平帝驾崩于长安未央宫,葬于
元年(26年),盗掘西汉诸陵。
元年(190年),盗掘西汉诸陵。
元年(881年),攻入长安,派兵盗掘茂陵。
民国二十年(1931年),负责人张继,在霍去病墓北设立茂陵小学,于校内设立“茂陵办事处”,负责管理文物,并在墓南面两侧,修建两座瓦房,将9件石刻移至室内。
1967年6月,茂陵文管所工作人员为保护文物,将文物埋入三处深9米,面积均为15平方米的地窖,并在石刻周围用土丕砌墙,墙内充填黄土,以保护大型石刻免遭毁坏。
2001年7月~10月底,咸阳市文物考古队对平陵进行钻探调查,纠正了过去平陵“帝西后东”的错误认识。明确了平陵陵园外陪葬坑的大体数量、分布和形制。发现了四处建筑遗址,发现了平陵邑城墙。
2006年~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江村大墓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勘探发现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

建筑格局

帝陵分布

西汉帝陵,位于陕西省境内,是十一位皇帝陵寝。其中位于咸阳市境内的有9座,分别为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渭陵、延陵、义陵、康陵;位于西安市境内2座,分别为霸陵和杜陵。
西汉帝陵分布图

基本结构

西汉帝陵的基本结构分为外城、中城和内城三个部分。为仿未央宫修筑。外城是陵墓的外围,用于隔离帝陵与外界。中城是整个帝陵的主体,包括陵墓、神道、配殿、园林等建筑群。内城则是陵寝的核心部分,一般有石室、棺椁、灵床等设施。整个帝陵建筑的规模宏大,高度统一,呈现出严谨而庄严的气势。
汉初帝陵和皇后陵在同一墙垣之内,陵园和陵邑是相近而邻接的,帝陵的寝殿、便殿等建筑,均在陵园墙垣内。自文帝灞陵以后,其陵的形制发生很大的变化,帝陵和皇后陵,不再在同一陵垣之内,陵园和陵邑也不再邻接,而各相距几里之遥;寝殿、便殿和陵庙的建置,不在陵园墙垣之内,而筑在陵园墙垣之外了。
西汉诸帝陵,大都有皇亲、国戚、达官、显贵陪葬。陪葬墓一般都分布在陵区东部和北部,如阳陵、茂陵,有不少的陪葬墓都在陵区东部,这就犹似居东向西朝谒之仪。

建筑形制

西汉帝陵陵园的建筑形制,均为仿照都城长安而筑。帝陵封土,似皇帝的正殿未央宫,帝陵封土四周的墙垣,犹如皇宫宫墙。陵园墙垣四面中央各辟一门,此犹皇宫四门。西汉的帝陵与皇后陵位置,一般前者居西,后者居东。帝陵与皇后陵的这种关系与汉长安城中未央宫与长乐宫的关系相似。未央宫为皇宫,长乐宫为太后之宫。从位置上看,未央宫居西,又称西宫;长乐宫居东,又称东宫。由此可见,帝陵陵园象征未央宫,皇后陵陵园象征长乐宫。

门阙遗址

西汉帝陵四周绕以墙垣,四面中央各辟一门,此门称司马门,其中的东门为正门。陵园门名与都城长安宫门名相同。西汉帝陵陵园司马门外有的有阙,有的没有阙。经研究调查,陵园门外有无阙可能与门的结构有关。通过对汉杜陵陵园的四个门址的钻探试掘,发掘了北门和东门遗址,发现杜陵陵园的四个门外均无阙。其四门大小和形制基本相同。门址的门道与陵墓羡门门道在同一东西或南北线上。门址规模宏大。以东门址为例,门址宽84.24米、进深20.57米。门址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门道南北宽13.02米。门道中部有门槛槽,其两端与夯土台基的门墩相连。两边门墩又与左右塾的夯土台基相接。左右塾位于门道两边,二塾大小、形制相同。塾的夯土台基东西15.3、南北9.75米,每塾东西居中各有一隔墙,分其为大小相同的内外塾。隔墙一头与门墩相接,另一头与配廊的墙体相连。左右塾的内外塾又各有掖门。陵园司马门与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围墙上所辟之门的形制、大小基本相近。
汉阳陵帝陵南阙门遗址
西汉帝陵陵园以东门为正门承袭了秦陵的特点,也反映了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形制。东汉的帝陵承继了这一特点,并且一直影响到魏晋南北朝的帝王陵墓布局。到了唐代,陵墓布局由过去的座西朝东改为座北朝南,陵园的正门也变东门为南门,因而陵园的整个布局也就相应地起了很大变化。

历史文化

陵邑制度

西汉十一帝陵中,有七座帝陵修建有。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接受了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2000名大官、富人及豪杰及其家眷大量迁徒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邑,供迁徒者居住。以后,汉惠帝刘盈在修建安陵、汉文帝刘恒在修建霸陵、汉景帝刘启在修建阳陵、汉武帝刘彻在修建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在修建平陵、汉宣帝刘询在修建杜陵之时,也都竞相效仿,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平陵邑和。这七座陵邑相当于七个城市,起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大片富户迁至此,使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相当于中等城市的规模。

石雕艺术

探讨西汉首都长安的陵墓雕塑艺术,对研究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艺术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虽然汉承秦制,但由秦始皇陵创制的墓俑模式却在西汉的陵园墓地进行着不断变化与更新。长安地区的墓俑受楚风浸润,同时又直接融会秦俑之艺术理念,并且以其制度性和典范性的价值取向,为各地诸侯王墓所遵从和仿效。长安墓俑模式的形成与确立,也奠定了后来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唐等历史时期墓俑艺术的发展方向。

研究价值

汉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折射出西汉帝国国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西汉帝陵作为当时社会的最高丧葬礼仪,是西汉时期封建制度及封建社会文化的突出见证,为中华文明体系形成初期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陵墓制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重要而独特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发展演变过程的重要阶段,同时反映了西汉时期游牧与定居、中国与中亚、西亚等人类文明的交流;并以宏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科学规范的规划布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陵墓景观和规划设计的杰出范例,被誉为“东方帝王谷”。
西汉实行帝后合葬,但同茔不同穴,即葬于同一墓地,又各有陵园、陵冢,坟丘亦较帝陵为小。皇后陵多位于帝陵之东,也有少数后陵位于帝陵西、南。陵园之旁建寝殿、便殿和庙一类的建筑。帝陵之东,沿司马道两侧又有为数众多的皇亲国戚、功臣元勋的陪葬墓。西汉皇帝陵墓以帝陵为中心的复杂而规整的布局,显示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主义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汉代帝陵的形制为中国古代皇帝的陵墓制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帝陵制度有很大影响。

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茂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1961年3月4日,茂陵陪葬墓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1988年1月13日,长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1988年1月13日,杜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1999年9月30日,建成开放。
2001年6月25日,西汉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08年5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
2009年6月8日,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二级博物馆。
2010年10月11日,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
2012年2月23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长陵文物保护规划申报立项的请示》,原则同意长陵保护规划编制立项意见。
2012年5月1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汉长陵、安陵、渭陵、延陵封土抢救性修复工程方案的请示》,原则同意对渭陵、延陵封土进行抢救性保护,暂不同意实施长陵、安陵封土抢救性保护工程。
2014年5月22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茂陵保护设施建设工程立项的请示》,原则同意西汉帝陵——茂陵保护设施建设工程立项。
2014年6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西汉帝陵(五陵塬片区)遗址公园概念规划立项的请示》《关于西汉帝陵(渭陵)保护展示工程立项的请示》《关于西汉帝陵(安陵邑)保护展示工程立项的请示》《关于长陵保护展示工程立项报告的请示》,原则同意保护展示工程立项。
2015年3月3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呈报汉霸陵保护规划立项的请示》,原则同意西汉帝陵——霸陵保护规划编制立项。
2019年4月24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将汉唐帝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请示》,同意将西汉帝陵、唐帝陵分别列入《》。
2021年10月12日,西汉帝陵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位置

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窑店街道三义村北。
安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
霸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江村东部。
阳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村。
茂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
平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双照街道大王村。
杜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街道三兆村南。
渭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新庄村东南。
延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马家窑村。
义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南贺村。
康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大寨村。

门票

交通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