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石窟

灵泉寺石窟

共 2924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24 10:11

历史沿革

灵泉寺石窟最早开凿于北朝东魏时期武定四年(546年),历经北齐、隋、唐、北宋各代,前后共历548年。

遗址特点

灵泉寺石窟北峰东南侧有106窟,南峰西北侧有64窟,共170窟。灵泉寺宝山和岚峰山石灰岩的断壁上,保存着我国现存时代最早、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浮雕摩崖塔林,总数约在230座以上整个摩崖石刻因山就势。
灵泉寺石窟依山开凿,其分布位置分上、中、下三层排列,每层塔龛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高度一般在一米左右,主要开凿在隋、唐时代。
灵泉寺在崖壁上用浮雕所刻的塔林,省时、省力、省费用、省面积,不能不说是一种奇思妙想,是一种创新。因为临崖开龛造塔在各大石窟中也多有所见,但塔龛都较为分散,数量也少,时代也晚。其二,塔龛造型别致,种类广泛。按造型和内容不同分类有:塔形龛、佛龛、屋形龛、碑形龛和屋龛五类;按现刻在塔龛的塔铭看有灰身塔、灵塔、散身塔、碎身塔、支提塔、影塔等,品类多、范围广、雕工精,时间跨度大,先后达一百六十年之久(从隋开皇年间到唐贞观,并一直延续到天宝年间)。这批石刻塔林和屋形龛在造型及结构上,基本是按当时流行的地方塔、亭及殿堂式建筑雕造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少僧塔刻有塔铭和历代题记,为研究我国的建筑史及隋唐时期塔的造型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和有关佛教文献提供了可信的实物史料。其三,在艺术处理上完全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对形体进行压缩处理。各塔由基座、塔身、塔檐、覆钵和塔刹组成。每塔身正面开塔门,内雕高僧影像、佛像等。造型装饰各异,隋塔的艺术造型朴实简洁,大多檐厚,较笨,装饰简单。唐塔的造型精致而华丽,装饰图案多样,有的檐下雕出舞蹈人,手擎塔檐,飘逸生动。有的檐下复加折幔装饰和卷草纹图案,有的为力士和怪兽,既丰富了塔龛造型,又使塔龛庄重而不失活泼。其四,据塔铭记载,灵泉寺塔林除了本寺高僧的墓塔外,还雕凿了来自豫北一带的其它寺院的大量僧人幕塔。主要是本寺历代僧人的墓塔陵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时灵泉寺作为中原北方的著名佛寺一“河朔第一古刹”的盛况和繁荣。除此之外,灵泉寺还有善应北齐三石窟,虽规模较小,头手残缺,但还能看出保留着浑厚朴实的北齐时代的艺术风格。另外,还有开凿于东魏的大留圣窟及唐代双石塔、北齐双石塔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石雕珍品。仍有一些摩崖石刻还淹没在杂草丛中,或倒于地上,一些龛窟中游人信手刻画的题记随处可见,

文物遗存

综述

灵泉寺石窟由灵泉寺西侧的宝山大住圣窟、岚峰山大留圣窟和龟盖山善应石窟以及宝山、岚峰山摩崖石刻、塔林组成。

大住圣窟

大住圣窟是灵泉寺范围内最大的石窟,洞窟平面略呈正方形,进深3.4、面阔3.43、高2.6米。也是整个灵泉寺石刻群中的优秀代表作品。据现存碑文和地方志记载,为齐、隋名僧灵裕所创始,开凿于隋开皇年间(灵裕,隋开皇十一年一591年被文帝封为统帅全国僧尼的最高僧官一一国统)。石窟门外两侧石壁上刻有多部佛经,主要有《叹三宝偈言》、《法华经》、《大集经》以及《妙法华经偈言》等,在入口的内壁刻有《大集经·月藏分》及《摩诃摩耶经》等偈文经,经文字迹苍劲而浑厚。此种方式使得大住圣窟具有了双重作用,既是一座供信徒朝拜的佛窟,又是一所佛教经卷偈文的藏经室。因为灵裕法师经过周武帝的法难,为了防止佛法被灭,才既雕佛像又刻佛经,使得造像与刻经得以长久保存。使得大住圣窟成为全国现存隋代石刻艺术中的稀有珍品。
大住圣窟入口处的外壁两侧拱形残龛内,刻有精美而高大的护法神王像浮雕。东侧是通高1.74米,赤裸上身,隶书榜题为“那罗延神王”,西侧像通高1.78米,身着甲胄、隶书题榜为“迦毗罗神王”,二者都足踏怪兽,手持叉剑。二者头部都略偏向右肩,双目微闭,面颊留长须飘至胸前,整个表情温和而虔诚。是在其它同类石窟中很少见的优秀作品。
窟门外东侧石壁上方镌有记载“大住圣窟”开凿年代、用工数目与窟内造像内容及佛名、数量等大幅隶书铭记。这是否是因为灵泉寺不像龙门等一些石窟那样主要是由历代的王室贵族发愿造像的集中之地,而是由当时的名僧和乡绅发愿开凿。这样的记述也是为了纪念那些当时发愿开凿的名僧和信仰佛教的乡绅。
大住圣窟
窟门东侧用减地法雕刻的“世尊去世传法圣师”24僧像,画面上下共分6层,每层两组4人,共12组,皆为双人对坐的形式,画像之下均分别有题名。这种刻像题材在隋代石窟中的出现,是国内佛教石窟中的首例。窟内顶呈斗底状,整个窟顶刻一巨大的莲花藻井图案,周围镌刻6个生动飘洒的飞天。洞内东西、北三壁均凿大型拱券式龛,龛内分别雕有一佛、二菩萨,佛结跏趺坐于方形的束腰须弥座上,头部和上肢本已残缺,窟内的各壁还分别鎸刻有不少阴刻佛及小坐佛,整个洞窟题刻经卷佛谱、浮雕造像图案。

大留圣窟

大留圣窟位于安阳县西南25公里岚峰山西南山腰,面对宝山灵泉寺。石窟面阔3.3米,进深4.15米,高3.5米。洞原有刻石“魏武定四年(546年)岁在丙辰四月八日道凭法师造”,后移人灵泉寺内,现遗失。内有唐代雕刻汉白玉石佛三尊,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弥勒佛,右为阿弥陀佛,头部残毁,胸刻“卐”字图案,均结跏趺坐在方形束腰须弥座上。故知此窟凿于东魏,唐武则天时期补刻石佛。

灵泉寺双石塔

灵泉寺双石塔位于安阳县西南25公里宝山东麓灵泉寺旧址上。塔为两座九级密檐式方形石塔,均坐北朝南,相距8.6米,用青石砌筑,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身均为正方形,南壁辟拱券门。东塔通高5.22米,塔东壁刻唐大历六年(771年)游人所作五言律诗。西塔通高5.56米,有九层塔檐,每层塔檐下刻叠涩三层,南壁刻有拱形小龛,内雕一坐佛。双石塔塔心室内供有佛和菩萨像。

历史文化

名字由来

灵泉寺石窟又名万佛沟,小龙门,因中间旧有灵泉寺,故名。
灵泉寺石窟

文物价值

灵泉寺石窟对研究北朝及隋、唐时期安阳一带及当时全国的佛教活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研究我国这一时期的建筑史、雕塑史及书法艺术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物来源。

保护措施

2024年2月21日,龙安区检察院针对发现的问题依法立案调查。次月,该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文物保护、林业、消防、镇政府等部门代表参加石窟文物保护听证会,并当场向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文物监督管理职责,及时解决石窟存在的保护不到位问题。
2024年4月29日,灵泉寺石窟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已接近完工,文物本体修复方案已经上报河南省文物部门,微型消防站正在建设,周边森林防火水池等设施正在进行选址建设,石窟文物保护工作正在全面有序开展。
灵泉寺石窟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灵泉寺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境内。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