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泉街道邹家埠村

联合创作 · 2023-09-02 08:42

邹家埠村距莱城10公里,村东隔河是北张家庄,村北为近崮村,村南隔河与长安庄相望,村西是岭,是北来、东来两条河的交汇之处,河水向西至孝义从村北绕村东到村南再向西至孝义楼村,西南与孝义河相会。村中现有130户,人口451人,耕地有472亩。

据说,在这三面有河西面靠岭的高地上,先有邹姓来此建村,冠以姓氏,叫邹家埠村,而何时建村已无法考证。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孝义保•邹家埠村”。就是说清朝时邹家埠村属孝义保管辖;1946年本村属五区,后划为汶阳区;1949年划为辛庄区(即八区);1958年归属孝义人民公社;1959年孝义人民公社与城关人民公社合并,成立矿山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设龙崮乡,邹家埠村为龙崮乡驻地;1986年龙崮乡撤销并入孝义乡;2000年12孝义乡撤销后,邹家埠村并入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

邹家埠村解放前只有223口人,刘姓人口占90%,其他有张姓、柏姓、蔺姓、冯姓等;解放以后又增添了李姓和王姓。本村不管族姓大小,历来都团结友爱,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打架斗殴的事情几乎没有。本村人勤劳善良,政治觉悟高,1940年就有了中国0的组织,党员10余人,刘源孔任第一任支部书记。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就有刘学俣、刘学同、刘种三(刘闻孔)、刘学会、刘参孔、刘志孔、刘杰孔、刘节孔、刘从孔、刘学茂、刘希孔、刘来孔等人,为打败日本鬼子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为人民立下了战功。刘学会、刘杰孔、刘节孔、刘源孔四人为革命牺牲。1946年大动参时邹家埠村的青年都涌跃参军,父送子、妻送郎、哥弟参军的都有,为打倒-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南征北战,为国家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参军的有刘训年、张爱珠、刘奎孔、刘跃孔、刘生孔、刘训福、刘智孔、刘京孔等。

1947年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都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52年,本村成立起若干个互助组,初步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3年春天,本村以刘恩孔、刘学连、刘训曾等13户农民组织成立了邹家埠村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刘柱孔、刘训尹等人组建了邹家埠村高级互助组。1954年全村农民都自愿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下辖三个生产队,使邹家埠村的生产力大大发展,社员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初级社里已经有了油坊、轧花坊等副业生产。当时的生产水平比较低,又大部分是旱田,都得靠天吃饭。邹家埠村,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增设了13部人力推水车和手摇水车,又挖深水沟埋下近200米的地下水管,用水车把河水提到高地,使旱田变为水浇地,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农民们很受鼓舞,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1955年,又成立了以邹家埠村、北张家庄村、东沈家庄村、磨山子村、近崮村、长安庄村组成的万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社委设在北张家庄村。1958年撤销了高级社,成立孝义人民公社,体制变为以生产大队为基础的生产形式。

邹家埠村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1965年安装了用柴油机带动的磨面机和粉碎机,结束了馍馍好吃磨难挨的苦日子。为了改善照明条件,1976年安装了电力设备,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电动机代替了柴油机,生产力又大大向前迈进一步。

邹家埠村为了改变水利条件,1964年在南沟修了一座小型水库,可蓄水6.5万立方米;1976年又打了3眼深水井,修了3处扬水站,到1955年全村共打机井6眼,全部配套,使300多亩麦田都能旱涝保丰收。为了解决群众的吃水困难问题,1994年全村安装了自来水设施,大受群众欢迎。

本村从1976年开始为节约好可耕地,响应上级号召,党支部决定,村驻地由原205国道以东的肥沃土地上搬迁至村西的岭上。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全村都建起全是砖石结构的新瓦房,消除了过去的土坯房子。原205国道(新205国道高速公路建成后,原205国道改为博徐公路)从新村中间通过,交通极为方便。商贸经济活动也随之发展起来,各种商店、维修店、气焊、汽修、石料加工厂等相继建立起来。1996年,在邹家埠村与近崮村之间,又建立了农贸大集市场,逢五排十邻近村的农民都来赶集,出售农副产品,购买所需产品。

邹家埠村人都很热爱文化学习和文艺活动。1953年成立汉语拼音夜校,每天晚上大槐树上的钟声一响,全村青年男女,还有四五十岁的老年人都蜂拥到夜校,在明亮的汽灯下认真地学习。有的没吃完饭,推下碗筷就走,学习热情非常高涨。这样,扫除了绝大多数文盲,为当时培养了合格的大、小队干部。解放后,在村干部的支持下,刘学启、冯书连老艺人带动刘见孔、刘契孔等十几个青年人组成了莱芜梆子剧团。逢年过节,都扎戏台唱戏,邻近三五村的人都争着来看戏。1967年又由本村青年组成业余剧团,继续演出《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剧目,深受群众欢迎。这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也鼓舞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邹家埠村人历来就很重视文化教育。1935年,就由邹家埠村、北张家庄村、磨山村、近崮村四村,在邹家埠村河东、现在福山小学操场处建立新式小学一处,当时的校长是刘日绫,老师是何衡儒等人;1940年战乱时解散。解放后,1951年又由邹家埠成立小学一处,当时校长是刘学连;1990年邹家埠小学合并于福山小学。学校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最早的大学生刘介孔毕业于辽阳师范学院。1964年刘永和从莱芜一中考入西安交通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邹家埠村考中的大中专学生有50余人。

邹家埠村各方面的工作都走在前面,历年来都是区、公社、乡镇的先进单位,年年受表彰,对国家的贡献很大。每人每年交纳公粮小麦49公斤,玉米20公斤,另外还有花生、棉花等任务。1958年刘学连曾代表邹家埠村出席济南市群英会,受过奖励。1964年由支部书记刘见孔出席山东省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受过奖励。历年来的奖状、奖旗数不清。

邹家埠村历来有植树造林,绿化山村的好习惯。解放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邹家埠界内到处都是参天大树。从邹家埠村西的斜子地南河沟开始,河北岸绕村南、村东直至村北与近崮庄相接有长1.5公里宽30多米的树林带;河南岸西有从长安庄开始东到北张庄相接长约l公里宽20米的树林带;另外山沟路旁到处都有茂盛的树木成长,绿树成荫,空气新鲜,是夏季乘凉游玩的好地方。1964年县、社领导至邹家埠指导工作,看到邹家埠有如此多的树木,评论说:走进邹家埠村,每步10块钱。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树木之多。

邹家埠人的经济意识超前。在集体经济所有制时,就很重视发展经济,那时本村就有油坊、酱油坊、轧花坊、香油坊、粉坊、馍馍坊、铁匠铺等。大型生产工具:有拖拉机3辆,大型脱粒机1部、小型脱粒机3部、电动机13部,扬场机1部、大型播种机1部。水利设施齐全,能使80%的农田旱涝保丰收。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农民都逐渐富裕起来,现在全村电视机普及,拖拉机、农用三轮车40辆,汽车3辆,电话70部,摩托车50辆。

邹家埠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