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区

联合创作 · 2023-07-25 02:03

地名由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改滋水为灞水,并建桥以图东进,故称“灞桥”。

西安半坡遗址

西安半坡遗址

西安半坡遗址

西安半坡遗址

2023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灞桥区唐三彩烧制(工艺美术类)入选。

2023年1月,水利部公布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灞桥区入选。

2021年9月,灞桥区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灞桥区人口数量为59.4万人,位列西安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位,位列陕西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5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11位。

2021年3月,灞桥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第71名。

2021年2月,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单出炉,灞桥区上榜。

2018年2月,灞桥区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灞桥位于西安主城区东部,自古为关中交通要冲、长安东出通衢。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改滋水为灞水,并建桥以图东进,故称“灞桥”。区域南北长30.8公里,东西宽26.5公里,总面积3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39万,辖9个街道(其中2个街道自2016年7月移交西安国际港务区托管),72个社区,76个行政村。

水脉丰而地钟灵,山原美而人毓秀。区内东有白鹿原、洪庆山涵养丰林秀景,西偎浐河滋养半坡聚落,南临鲸鱼沟内蕴碧水修竹茂林,北依渭河沃野平川兴陆港。灞河自东南而向西向北,得浐入渭、纵贯全域,以为灞桥水脉文魂,“灞水、灞桥、灞柳”已成为独具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

自然资源丰富。浐灞渭三河穿流汇聚,形成绵延60公里、占地20000余亩的天然水面和生态湿地,开放式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消暑主要目的地;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是西安城市后花园,10余万亩标准化樱桃葡萄既为林为景,又得果中珍馐,可采摘品尝可赏玩赋赞;“灞桥樱桃”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中华名果”称号,“灞桥葡萄”被农业农村部和国家质监局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荣获中国消费者最喜爱的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人文底蕴深厚。历史遗迹星罗棋布,文化遗产飨慰后人。半坡遗址渔猎耕种尽显先民智慧,人面鱼纹盆盛满仰韶璀璨;汉文帝“亲尝汤药”“顶妻背母”成就古今孝贤佳话;“灞柳飞雪”演绎隋唐情怀,成就今日盛景;纺织城见证共和国轻纺工业兴衰起落,陈忠实一部《白鹿原》扛鼎当代文坛,勤劳朴实的灞桥人世世代代传承和发扬着丰厚文化底蕴。

内生动力强劲。灞桥地域面积为西安城六区之最,区内布局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灞河新区三大开发区,与灞桥区形成“四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区内有航天四院、火箭军工程大学等8所军工单位和院校,发展基础坚实。

交通发达便捷。灞桥自古就是水陆通运集散之地,如今更胜往昔。区内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城市干道、二级路网以及地铁纵横连接、四通八达,“一日交通圈”辐射全国各地,“两小时交通圈”覆盖毗邻各省省会及大中城市。

2020年,我们不断完善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两园两带五片区”发展格局初具雏形,高质量发展成效持续彰显,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42.06亿元,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63亿元,税收占比9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8.5亿元,增长3.6%;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65.22亿元,增长6.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183元和19353元,增长4.6%和7.7%。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建设“品质灞桥·最美城区”为目标,围绕“一个主题”,坚持“两个融合”,统筹“三个发展”,锚定“四区定位”,实现“五大提升”,依托“两园两带五片区”,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