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网融合向算网一体技术演进白皮书(2021)

智能计算芯世界

共 4164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1-05-19 17:15


本文参考《云网融合向算网一体技术演进白皮书(2021)》,白皮书内容覆盖中国联通云网融合发展历程、云网融合发展新趋势与新挑战、云网融合、关键能力与应用实践,以及未来发展展望。


下载链接:云网融合向算网一体技术演进白皮书(2021)



为满足现场级业务的计算需求,计算能力进一步下沉,出现了以移动设备和 IoT 设备为主的端侧计算。在未来计算需求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虽然“网络化”的计算有效补充了单设备无法满足的大部分算力需求后,仍然有部分计算任务受不同类型网络带宽及时延限制,因此未来形成“云、边、端”多级计算部署方案是必然趋势,即云侧负责大体量复杂的计算;边缘侧负责简单的计算和执行;终端侧负责感知交互的泛在计算模式。由此判断,新的 ICT 格局将向着泛在联接与泛在计算紧密结合的方向演进。




根据 IDC《Future Scapes 2020》报告,到 2025 年 85%的企业新建的数字基础设施将部署在云上,当前的比例只有 20%,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超 90%的应用程序将会云化,并且超 80%的应用将会嵌入 AI。


在线教育、家庭办公、远程医疗、城市治理等将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企业业务从以前的线下为主,变成现在的线上线下业务深度融合;从以前动辄几个月甚至以年计的新系统、新应用上线周期到现在以周甚至以天为周期的更新迭代,业务和应用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变化的情况下,云和网需要适应应用服务的发展,提供快速敏捷的业务服务。未来的应用不仅能够在企业本地数据中心运行,而且还需要能够跨多个私有云和公有云提供应用服务,部署位置也需依据业务 SLA 诉求,靠近用户灵活部署。



运营商网络加速向云化演进,5G 核心网功能基本 100%云化,固网 CPE、BRAS、网管正逐步推进云化试点与部署,电信云中承载的业务包括 vIMS、vEPC、vMSE、vPCRF、 vBRAS、vCPE、vFW 等多种网络功能。电信云业务与私有云业务不同,电信云的 VNF 作为网络设施,对承载网络和云资源的可靠性要求更高。电信云本质上是把原来的专用设备采用“服务器+存储+数据中心网络”来实现,传统网元需要和网络其他设备建立连接关系,云化之后部署在数据中心中,其连接属性没有变化,需要数据中心网络能够与广域网络进行更加深度融合。


随时、随地、随需接入多云:疫情加速了企业上云的步伐,85%以上的应用会承载在云中,未来企业和个人都会与多云进行连接。云应用会根据业务处理的时延、带宽及体验需求,跨公有云、私有云、边缘云等地部署,网络需要具备有广覆盖以及敏捷接入能力,随时、随地、随需将用户接入多云,满足客户按需快速获取内容的诉求。


连接随动:连接随动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快速开通,云网协同,云网业务同开同停;第二层是带宽随动,能够基于云的弹性,花销等因素,自动伸缩调整带宽。如:医院定时上传 PACS 的数据,运营商晚上带宽较为空闲,造价便宜,医院可以选择晚上定时上传数据。


一致体验和统一管控:云网业务的路径可能经过智能城域网、骨干网等多张网络,云网应该能够提供一致性的体验,保证端到端 SLA,同时不同的网络和云应具备统一的管理功能,提供统一的业务视图。


确定性体验成为刚需: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上云分为互联网应用上云、信息系统上云、核心系统上云三个阶段,网络需求差异性显著。互联网应用上云追求高性价比,要求敏捷上云,快速开通;核心系统上云要求网络稳定可靠,确定性时延和高安全;信息系统上云要求大带宽和确定性时延,例如 VR 课堂要求带宽>50Mbps/学生,时延<20ms;核心系统上云需要低时延,例如某电网差动保护业务要求承载网确保时延<2ms。面对不同的业务诉求,网络应能够基于业务的带宽、时延等不同的 SLA 诉求,提供多个分片并做到按需灵活调整,实现一网承载千行百业。


云网融合本质是 CT、IT、DT 产业的深度融合,而 2B 市场和产业数字化已成为 DICT 行业的新蓝海,云网融合成为运营商面向 2B 市场的主要服务形式。云网融合发展应充分理解新的业态,新的需求,以需求驱动云网融合发展。


中国联通云网融合将从 1.0 阶段迈向 2.0阶段。云网融合 1.0 阶段主要体现为云网协同,云计算和网络服务一体化提供,网络服务于中心云,但云与网相对独立。随着 5G、MEC 和 AI 的发展,算力已经无处不在,网络需要为云、边、端算力的高效协同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计算与网络将深度融合,迈向云网融合 2.0,即算网一体的新阶段。


算网一体是在继承云网融合1.0工作基础上,根据“应用部署匹配计算,网络转发感知计算,芯片能力增强计算”的要求,在云、网、芯三个层面实现 SDN和云的深度协同,服务算力网络时代各种新业态。



在未来算网一体架构和组网中,需要提供六大融合能力,包括运营融合,管控融合,数据融合,资源融合,网络融合,协议融合等,具体分析如下。 


运营融合:提供云、算、网、安一体的融合运营平台,为客户提供一键式电商化服务,客户可以订购云、算力、网络、安全等各种服务,并可以实时了解服务提供进度,服务提供质量等各项内容; 


管控融合:云、算、网、安协同编排,通过云、算力、网络、安全等提供服务化 API 接口,将所有服务快速集成、统一编排、统一运维,提供融合的、智能化的管控体系;


数据融合:云网中各种采集数据、配置数据、安全数据、日志数据等集中在数据池中,形成数据中台,充分发挥 AI 能力,基于大数据学习和分析,提供安全、运维等多种智能服务,构建整个云网架构的智慧大脑; 


算力融合:提供算力管理、算力计算、算力交易以及算力可视等能力,通过算力分配算法、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泛在算力的灵活应用和交易,满足未来各种业务的算力诉求,将算力相关能力组件嵌入到整体框架中;


网络融合:集成云、网、边、端,形成空天地海一体化融合通信;


协议融合:端到端 IPv6+协议融合,围绕 SRv6,BIER6,APN6 等 IPv6+协议,实现云、网、边、端的协议融合,同时端到端控制协议简化,转发协议简化,向以 SRv6 为代表的 IPv6+协议演进。


全面优化配置云资源,利用中国联通集团战略级 IDC 资源及各省分 IDC 资源,打造区别于国内云商、国际云商的差异化资源,提升布局与性能方面的优 势,增强网络竞争优势。



打造智慧云网平台,对外统一客户入口,提供服务目录,对内实现网络的智能化,包括拓扑服务、联接服务等。整个云网服务平台包括意图驱动的业务层、模型驱动的逻辑层、资源灵活适配层,支持云网一体化自动开通,CPE 硬装即开通,分钟级实现云网自动开通,全流程可视。利用云网一体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不断提升和优化客户体验。


中国联通云网融合的最终目标是演变成算网一体,网络感知算力,实现云、网、边、端、业协同,以更加灵活、弹性、可靠的能力为最终商业服务。



算网一体基于云网融合发展而来,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分步进行技术攻关,渐进打造核心能力,强化算力建模与管理底层技术研究,基于泛在算力需求,完善算网承载能力,构建算网服务编排能力。


算力网络是融合计算、存储、传送资源的智能化新型网络,通过全面引入云原生技术,实现业务逻辑和底层资源的完全解耦。需通过打造如 Kubernetes 的面向服务的容器编排调度能力,实现服务编排面向算网资源的能力开放。同时,可结合 OpenStack 的底层基础设施的资源调度管理能力,对于数据中心内的异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对泛在计算能力的统一纳管和去中心化的算力交易,构建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



算力是设备/平台处理、运行业务的关键核心能力。在算力网络中,算力的提供方不再是专有的某个数据中心或集群,而是将云边端这种泛在的算力通过网络化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实现算力的高效共享。算网服务编排采用通用的OpenStack 和 Kubernetes 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对于算力网络的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整体通过 Open Infrastructure 架构来实现 IaaS 和 IPaaS 的资源编排调度能力。


下载链接:云网融合向算网一体技术演进白皮书(2021)

下载链接: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研究报告
人工智能“新基建”发展白皮书
RISC-V芯片产业指令集架构研究

《服务器研究框架合集》下载地址:服务器研究框架合集

1、华为鲲鹏生态研究框架
2、服务器研究框架
3、国产架构服务器研究框架
4、服务器系列报告(计算篇)CPU平台


下载链接:异构芯片研究框架合集
1、EDA行业研究框架
2、半导体大硅片研究框架
3、封测行业研究框架
4、光刻机行业研究框架
4、国产FPGA研究框架
5、国产基带芯片研究框架
6、深度报告:NOR存储芯片研究框架


芯片技术设计和应用汇总
《三种使用PCIe IP的节能技术》
《5G如何影响芯片设计》 
《从数据中心到边缘的AI芯片设计》 
《多通道体系结构优化LPDDR4性能和功耗》 
《工业物联网在半导体行业中的机遇》 
《人工智能专用SoC芯片IP需求分析》


CPU和GPU研究框架合集

1、行业深度报告:GPU研究框架

2、信创产业研究框架

3、ARM行业研究框架

4、CPU研究框架

5、国产CPU研究框架

6、行业深度报告:GPU研究框架






免责申明:本号聚焦相关技术分享,内容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可追溯内容均注明来源,发布文章若存在版权等问题,请留言联系删除,谢谢。


电子书<服务器基础知识全解(终极版)>更新完毕,知识点深度讲解,提供182页完整版下载。

获取方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PPT可编辑版本和PDF阅读版本详情。



温馨提示:

请搜索“AI_Architect”或“扫码”关注公众号实时掌握深度技术分享,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原创技术干货。


浏览 10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