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养老,困在时间里?

阑夕

共 3809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1-07-05 19:46

作者丨顾见
监制丨阑夕


法国导演戈达尔说,“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


随着《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热映,养老问题被推向台前。在观影过程中,年轻人很容易对片中有关父母养老安置的问题感同身受。一起生活诸多不便、请来护工又怕无法胜任、送老人前往养老院又百般不舍...


△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剧照


这些选项和取舍背后,正是养老产业所要直面的痛点。


截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且老年人口占比持续上升的国家。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然而,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几年前的研究表明,国内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将达到千万级。


严峻的供需矛盾下,以AI、大数据为底层技术的智慧养老产业异军突起。这套框架试图通过智能化的传感器和信息平台,以家庭、社区、机构为基本单元,辅以智能软硬件提供可视、高效、专业的养老服务。


通过科技赋能让有限的人才和资源发挥出更大价值,不失为一个理想方案。但问题在于,什么样的智慧养老产品才能真正意义实现“老有所依”?同时,公众也要谨防以融资圈钱为目的,打着智慧养老幌子的“PPT项目”大行其道。


毕竟,那些一地鸡毛的故事还历历在目。所以当我们谈智慧养老赛道的时候,绝不能让更多老人成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1

智慧养老,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大量企业在涌入,但智慧养老的巨轮依然缺乏“掌舵人”。

时至今日,智慧养老产业已经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也在加大产业投资和产品研发的力度。比如在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于全国政协会议上就发起了“让智慧养老进社区,用科技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简单更幸福”、“以前瞻AI技术创新推进智能养老事业图景”的相关提案。

在天眼查搜索“智能养老”,会发现15万家从事相关项目的企业。从成立时间来看,超8成成立于5年内。

从积极的一面看,智慧养老产业的确大有可为。可观的市场容量、天然的消费升级诉求,叠加无限细化的应用场景,能够让每个洞察到老年人生活痛点的创业者享受到发展红利。小到成年人纸尿裤、轮椅代步车、广场舞经济,大到社区生活服务、养老院、老年人旅游,每个环节都有科技化、智能化改造的空间。


更具商业潜力的是,智慧养老所对应着一个开放、包容且多样化的生态愿景。这个赛道鼓励群策群力,以不同的解决方案发挥协同效果。比如针对老年人出行不便问题,一些地区针对老人高频出行场景不断优化公交线路;物业方面通过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安装老人专属座椅式电梯施以援手;医疗器械厂商则推出可自动爬楼的智能轮椅,为老年人打造合格的生活伴侣。

不过阳光总与阴影交织在一起,养老市场也存在不少乱象和隐患。

比如,一些动机不纯的养老机构以现金返利、投资众筹床位、收取高额会员费等形式,进行养老金融诈骗“割韭菜”。更有甚者,一些养老投资项目本身就是“皮包公司”,以莫须有的养老地产服务收取预付款下,然后恶意倒闭、跑路。

抛开上述居心不良者不论,养老产业在一些关键节点上也存在发展短板。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就曾呼吁,“像建设幼儿园一样,把养老院变成社区必须配套的公共设施。”他坦言,养老地产方面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很多布局仍然需要继续探索。

事实上,智慧养老是传统养老产业的升级版本。这座摩天大楼需要更加健全、成熟的市场环境,以此获得更多“基建”和“试验田”来作为支撑。

在探索过程中,具有数据和技术优势的互联网公司显然更适合作为“牵头人”。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善于建立符合用户需求的准入机制,以此驱逐灰产确保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顶层设计把一块块服务于细分场景的“数字拼图”囊括其中,形成完整闭环。

这才是一个有着生态完整性与风控的智慧养老蓝图。


2

要AI,更要有爱

智慧养老最重要的看点莫过于AI,但仅有AI的智慧养老还远远不够。

2017年势如破竹的某社区很有代表性。彼时,该社区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支柱,试图打造一个覆盖全社区养老生态的智慧社区。按照其设想,社区老年餐将成为社区消费的锚点,以此带动用户办卡沉淀数据,通过多样化的增值业务盈利。而实际情况是,该社区的老年餐虽然大卖,但其他服务的转化情况却并不乐观,最终导致项目不了了之。

还有很多类似项目,以一站式App为噱头鼓励老年人下载使用。然而这类项目却没有认真思考过学习门槛问题,致使很多看似大而全的社区应用变成了一道道“数字鸿沟”。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后来者也愈发认识到,智慧养老绝不是AI+资本的单一模型。那么从业务层面来看,智慧养老的突破口究竟在哪?

不久前,百度联合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信息量颇大的《社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以真实场景加大数据为依据,从“老年人视角”给出了智慧养老的前进方向。

先要交代一下背景:百度去年发起了一个五福项目,即以小度智能屏为载体,将百度健康、灵医智惠与相关合作伙伴的业务能力注入其中,无偿为老人提供半年的免费线上寻医问药服务及慢病管理。在五福项目执行周期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研团队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最终完成了这份报告的制作。

报告结果显示,在小度智能屏的“助攻”下主动改善饮食结构、控制脂肪、米面、盐糖摄入的老年人均有所增加,还出现了一批主动戒烟降酒、合理作息、加大运动的老年人。

调研中,不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明显改善,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和健康信心都得到了提升。在与小度智能屏互动过程中,老年人的生活娱乐场景也逐渐向年轻人接轨:记录饮食情况、遇到生活问题主动求教专业信息平台,以倾听专业的心理疏导音频和娱乐陪伴内容作为舒缓放松的新窗口。

最令人欣慰的是,五福项目用一种看似很“轻”的方式,对养老助老事业施加了长期且积极的影响力。其社区化复制难度低,可以在完成产品优化迭代后快速成为一项智慧养老的基础设施。但是从底层逻辑看,五福项目其实一点也不轻:专业内容的聚合、语音搜索的精准连接、内外部资源的整齐划一,每个环节背后都对应着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百度以AI能力见长的道理无需多言,然而在五福项目中“AI的一面”被置于幕后,老年用户在体感上更像是多了一个能随时“使唤”的居家养老小助手。

百度的小试牛刀,也证实了以内容入口连接海量服务场景的可能性。

事实上,智慧养老不是把手足无措的老年人带入到科幻片式的场景当中,也不是在用户为衰老疾病所困时才能发挥作用的“拐杖”。而是在他们享老生活的起点,以最易被接受的方式从心智到场景层面完成养老助老方面的帮扶。
 
从AI到爱,缺的就是这极致的化繁为简。  
 

3

智慧不智慧,关键看“初心”

近几年来,时常会有老年人因没有智能手机、不会扫码而造成困扰的社会新闻。在年轻人看来“打开—扫码—结账”的轻松三步走,却是老年人无法跨越的数字鸿沟。

类似的情况恰恰说明:用年轻人认知里的“高效”去反推智慧养老场景,无疑会弄巧成拙。

在科技范式中将老年人视为弱势群体本就是个伪命题。相反,想让智慧养老纵深发展,必须以研究细分人群的态度去重新审视老年人需求所在。

比如,一些老年人学不会简单地移动支付操作,却有很多同龄人可以轻车熟路地在家玩转小度智能屏。

这能单纯用智力、学习能力的差异来下结论吗?

显然不是。

很多时候,老人与科技时代的擦肩而过只是缺少了一次有效的倾听与陪伴。

电影《桃姐》剧照

在现实中,有太多企业闭门造车,想当然地“先研发布局,再写说明书”。他们试图一劳永逸的解决养老助老问题,最终却导致项目变成空中楼阁无疾而终。

《社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研究报告》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报告发现,很多项目对智能养老的认识往往脱离实际需求,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能力和生活习惯。相较而言,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服务种类与数量严重不足,同时网上缺乏“授老以渔”的专业内容。

所谓智慧养老,是“智慧”地运用能力、科技力发挥协同作用,以此来更高效的倾听老年用户的诉求。智慧,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脏活累活”交给AI托管。相反,智慧养老的智慧程度恰恰需要初心纯粹的创业者们身先士卒,走到社区、老人的生活环境中实地考察,在完成海量素材积累后反哺AI。

就好比百度的AI助老,放弃了依靠AI+搜索的“捷径”,而是亲自下场抓内容研发、定标准、与用户/智库/研究机构/有关部门加强交流学习,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产品模型。

截至目前,百度五福AI助老项目累计输出了300期以上的运动促进健康类视频、200余条养生内容、5大心理舒缓解决方案,并将小度长辈模式投入使用。在行业层面,百度与工信部电子五所等建立了全国首个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标准,并得到卫健委养老服务司的认可。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教授、清华大学老龄研究中心秘书长等诸多专家也对其给予高度认可与背书。

智慧养老,不是去摸AI、大数据的技术“天花板”,而是需要参与者拿出比“理解年轻人”多百倍的努力,去理解老年人,以此践行企业责任让资本和资源流向社会最需要的地方。

微信后台发送关键词"养老",可以收到清华大学最新出品的《智慧健康养⽼服务研究报告》下载地址👇👇👇

浏览 3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