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生围

东生围

共 1754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33

历史沿革

东生围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东生围始建。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东生围竣工,初建时为五扇大门三层楼房。
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围的东、南、北三面各扩建一幢,和西面围屋连成一体,形成外围。大门增至七扇,正面围屋由三层楼房改建为四层楼房。
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围正面西门坪照墙外增建牛、猪、灰、厕所等附属设施,并增设外大门,东生围屋群规模形成。
2018年,安远县旅投公司根据东生围史料记载,对东生围外大门、正大门、中厅梁柱、上厅保壁柱等处原有的楹联进行设计复原。

建筑格局

东生围座东朝西,围子和附属设施及外大门总共占地面积10391.6平方米,其中围子长94.4米,宽73米,占地面积6891.2平方米;门坪长62.7米,宽31米,占地面积1943.7平方米。
围略呈方形,四角均建一高出围屋一层的(文革期间西北角炮楼被拆除),2006年县政府拨款20万元,已按原貌修复。炮楼高13米。围屋高9.3米,墙体厚1.3米,为四层楼房,一、二层用河石砌成,桐油石灰灌缝,坚硬如铁。三、四层(含炮楼第五层)外壁外镶火砖,内为砌土砖,俗称“金包银”,一、二层窗子长50厘米、宽15厘米的青岗石窗,三、四层镶圆形菱花口砖雕花窗。三楼间间相通,俗称走马楼,便于守卫人员来往活动,观察外界动静,外壁除正面外三面不出檐,以火砖封檐俗称“风火檐”,利于防火。围外连接墙体设深1米、宽3米护围沟。整座围屋建成防盗、防火、防水以一体的易守难攻的“土围子”。

文物遗存

文物价值

东升围建筑规模巨大,宏伟壮观,坚固结实,布局科学合理,设计美观大方,土地利用率和围屋使用率高,是赣南聪明才智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民居建筑价值和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近年来,安远县按照分级分类保护的思路和“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使用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对东生围及周边的围屋群实施了分批修缮。在保护客家围屋的基础上,安远县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将古围屋建筑群与客家特色美食、采茶戏等完美融合,把东生围景区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农耕特色的“客家博物馆”。2017年12月,东生围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集寻古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围屋旅游区。
1993年1月,东升围被安远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7月,东升围被公布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安远县政府拨出专款30多万元,对东生围进行整理和抢救性维修。
2012年,东生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013年3月,东生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国家文物局下拨千万元资金对东生围进行维修。

旅游信息

地址

东生围在宽阔的田段中间,东靠近镇樟公路,南距镇岗圩0.5千米,西临安定公路和镇江河。

门票

截止2019年1月,东生围景价格定为40元/人,镇岗乡居民凭有效身份证件免票,安远县其他乡镇居民凭有效身份证件半价。

交通

赣州市乘汽车——安远县城——东生围

路线

东生围——赣向采茶戏的发源地九龙山——宋代千年古塔无为寺塔——道教胜地龙泉山入寿自——新“廊桥遗梦”新龙永镇廊桥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