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区

联合创作 · 2023-08-01 01:35

地名由来:因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得名。

丽江古城--文昌宫

束河古镇

黑龙潭公园

丽江古城--木府

丽江金塔景区

2023年5月,古城区被列入2023年云南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

2021年10月,第二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公布,古城区榜上有名。

2021年8月,古城区上榜2021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位列第77。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古城区人口数量为28.88万人,位列丽江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位,位列云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7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803位。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古城区位列第33位。

2020年12月,2020中国无霾县排行榜发布,古城区位列第10名。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古城区榜上有名。

+查看更多古城区荣誉与相关排名>>

丽江市古城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全区幅员面积1,255.4平方公里,下辖金山、七河、金江、金安、大东5个乡和大研、西安、束河、祥和4个街道,共53个村(居)委会。古城区总人口14.2万人,有纳西、汉、白、藏、彝、普米等10余个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有8.6万人,占总人口的60.6%。经国务院和云南省政府批准,丽江市古城区于2003年4月1日正式设立。

历史沿革

2000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辖3个镇、2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667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大研镇93606石鼓镇17839巨甸镇21126白沙乡12430黄山乡15299金山白族乡23963龙山乡5859拉市乡14966太安乡8822七河乡18714金江白族乡4236石头白族乡9454仁和傈僳族乡3491金庄乡7355黎明傈僳族乡8153鲁甸乡17151塔城乡9149鸣音乡7777大东乡9235大具乡7477宝山乡7872奉科乡7617九河白族乡24684龙蟠乡10430。

2002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122号):撤销丽江地区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设立地级丽江市。丽江市设立古城区。古城区辖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大研镇、龙山乡、七河乡、大东乡、金山白族乡、金江白族乡。区人民政府驻大研镇福慧路。2004年7月20日,云政复[2004]75号批复:龙山乡更名为金安乡。

自然资源

古城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段,兼有横断山峡谷和滇中高原特征。全区地形地貌复杂,有山地、盆地(俗称坝子)、河谷三大类型。七河乡本里课村海拔3,200米,为全区最高点;金江乡金沙江出口处,海拔1,219米,为全区最低点。

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摄氏12.6度,年均降雨量950毫米,雨量丰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立体气候明显,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在海拔2,400米左右的坝区气候温和,四季不分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区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太阳辐射强。坝区年日照数2,500—2,700小时,为全省之冠。

全区国土面积125,540公顷,土地类型多样。其中,耕地总面积5,308.08公顷,林地90,947.27公顷,园地799.58公顷,牧草地424.22公顷,水域1,544.37公顷,裸岩地2,042.45公顷,未利用地5,959.06公顷。

全区共有耕地121,575亩,其中水田面积40,290亩、旱地81,285亩。全区农业人口有79,802人,占总人口的56.2%,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为199,431亩,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87万吨;肉类总产8,734吨。

全区有林业用地100,859.7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80.3%,森林覆盖率为54%,活立木蓄积量为310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濒危的保护动物有滇金丝猴、黑熊、狼豺、野猪等11种。珍稀野生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南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滇山茶和毛红椿等。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蕴藏有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粘土、陶瓷土、无烟煤、水泥原料石灰矿、建筑用沙矿、页矿。

水能资源丰富。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流经区境5个乡约80多公里。金沙江中游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对该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投资140亿,总装机25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建设已顺利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金沙江中游水能资源开发正式拉开序幕。

旅游资源

古城区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长期的民族交融、多种文化的汇交、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古城区拥有了高品味、独具特色和具有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并先后荣获“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十个小城市之一”、“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一百个小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和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等称号。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节约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道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富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束河茶马古镇。束河茶马古镇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保护名录。自玉龙雪山蜿蜒而下的三条主干水系--青龙河、九鼎河、疏河穿城而过,从古镇西北处九鼎龙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使束河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清泉之乡。作为丽江古城的原形和样板,束河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茶马文化、纳西文化、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从束河古镇中心老四方街、明永历年间修建的青龙桥、沿水流依势而建的幽幽曲巷、遍布古镇的三眼井中都能看到大研古城的前身。束河曾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至今仍流传着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的说法。束河古镇通过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开发建设模式,实现政府、居民和企业三赢,成功破解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难题,被誉为“2004中国经验”的经典之作。2005年,束河古镇从全国众多名镇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最佳人居环境魅力名镇和全国4A级风景旅游区称号。

——国家AAA级名胜区黑龙潭。黑龙潭不仅是丽江古城最重要的活水源头,也是古城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以高耸洁白的玉龙雪山为背景的黑龙潭清澈见底,四周绿树婆娑,五凤楼、解脱林、龙神祠、锁翠桥等古建筑掩映其间。位于黑龙潭中央的得月楼上,悬挂有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楹联:“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优美的自然风景与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的最完美结合,使黑龙潭日益成为倍受世人瞩目的风景名胜区,曾被列入《中国名泉》、《中国风景名胜》等书。

古城区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完善和更新工作,先后实施了黑龙潭拓展项目、世界遗产公园、纳西文化走廊精品旅游线路、龙山万亩杜鹃园、七河观音峡景区、大东温泉山庄和蛇山多元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由于注重老景区的品味提升和新景点的开发建设,古城区的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的升级转变。

文化资源

——灿烂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东巴古籍文献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音乐瑰宝丽江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明朝洪武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乐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经过近二十年的弘扬与宣传,纳西古乐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乐坛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乐会出访英国引起轰动;1997年2月在香港艺术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98年在被称为中国最高音乐殿坛的北京音乐厅演出,进一步证明了纳西古乐的艺术价值;1998年5月受挪威国王的邀请,在挪威国庆节上隆重演出;之后,相继前往法国、比利时、瑞典、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纳西古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日益为世界所认识和青睐。

基础设施

交通状况。作为滇西北通向川、藏连接内地的枢纽,古城区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区内有香格里拉大道、民主路、南过境路、象山东西路、镇东路、福慧路等主干道形成的交通中心网络;大丽路、丽永路、丽宁路、南过境路是通向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干道。即将成为口岸机场、目前已开通14条国内航线的丽江机场就位于我区的南大门七河乡。大理通往我区的铁路已开工建设。坝区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卫生路,山区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便利的交通,为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政建设状况。通过几年的建设,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44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2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7平方米。先后建成了寨后南北园、金甲苑、卿云苑、白龙苑以及祥和、太和、现云等8个城市休闲绿化广场。投资3,100万元的南口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营,投资6,500万元建设的城市供排水管网,完成古城片区、玉河片区居民排污工程,启动北郊居民小区排污工程;投资617万元进行盲道和小区路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

小城镇建设情况。加快了旅游小镇建设步伐,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大研古城作为保护提升型代表,束河古镇作为开发建设型代表荣登云南省重点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行列。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05年,先后实施金安龙山、大东十二栏杆、金山东元等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4,000人口的饮水问题;扶持新建乡村水泥卫生路51.4公里,完成沼气池建设1,700口;完成社区和贫困村10个卫生室建设。

精神文明

古城区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截至2006年7月,全区共有45个区直部门荣获区级文明单位称号,18个企事业单位荣获区级诚信建设示范单位称号,11个村组荣获区级文明村称号,13个社区荣获区级文明社区称号,15个小区荣获区级文明小区称号,5个乡(街道)荣获区级文明小城镇称号;共有8个区直部门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5个村组获得市级文明村称号,10户农户荣获市级“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称号,其中新华社区荣获市级文明社区称号,束河街道荣获市级文明小城镇称号;共有6个单位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4个村组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古城区寨后上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古城区一中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金山乡德为村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先进村等荣誉称号,为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表率。由于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在2006年丽江市“双创建”工作检查评比活动中,古城区荣获一等奖。

文化产业

按照建设云南省民族文化特色区和“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的战略目标,我区认真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改革工作,将文化产业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类型,公益性文化由政府负责,经营性文化则推向市场,从根本上激活了文化产业改革的内在动力。实施文化产业改革以来,先后完成了古城区电影公司的撤消和区电视台、记者站的改制;重点扶持了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了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成功实现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对接,“丽水金沙”、大研纳西古乐会、东巴宫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丰富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内涵;我区10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自发组建了古城区文化产业协会,对文化产业的自律与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效探索;对文化馆、图书馆等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在进行干部人事改革的基础上,保证财政投入的逐年增加;全面完成了省级特色文化产业试点区(县)的报批和文化产业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目前,全区已形成文艺演出、文化娱乐、音像制品、图书报刊、文化中介等十二大文化市场,共有200多种经营项目,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有文化经营单位1504个,2005年,文化产业占地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2%左右。作为全国文化产业改革的试点,该区的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了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的高度评价。

经济发展

古城区成立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了21.1亿元,同比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增长3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增长25.3%;全年旅游经济综合收入33.7亿元,增长49.1%;农民人均纯收入2,463元,增长14.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290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增长17.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3.7亿元,比年初增长11.8%;贷款余额63.7亿元,增长18.5%。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亿元,增长35.3%。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6.3亿元,占GDP总额的29.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期。新增就业岗位2,109个,实现新就业2,400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8%。全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2万人,短期季节性外出务工4,100多人,劳务输出总收入约1.2亿元。

区县分设三年来,古城区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2:34:54调整到“十五”末的8:25:67。在全省的经济指标排序中,我区地方生产总值从第40位上升至第29位,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从第12位上升到第10位;地方财政收入从第34位上升到第30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从第9位上升到第7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第12位上升到第8位。

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22,86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177万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210万元,同比增长26.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3,482万元,同比增长8.4%。上半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2,560万元,同比增长5.4%;完成工业总产值27,634万元,同比增长63.4%;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96万元,同比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415万元,同比增长11.37%;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5.1万次,同比增长18.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6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3.8万人次,为去年同期的1.8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306万元,同比增长27.36%,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均以过半。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