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溪周氏宗祠
共 1401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1:27
历史沿革
昌溪周氏自十四世周龙孙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由歙县周家村迁来下昌溪二保居住,后改为周邦头村。
周氏传至第十八世有兄弟六人,后人建祠祭祖,以“六顺”名其堂,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
现存昌溪周氏宗祠为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年)重建。
1997年,维修恢复五凤楼。
昌溪周氏宗祠
建筑格局
格局
昌溪周氏宗祠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面阔18.5米,进深43.5米,由门厅、享堂、寝堂、廊、天井等组成。门厅原被拆改;享堂的木构架较完整,前檐的斜撑不同于别处,是四个圆雕人物,雕刻水平教高;寝堂有楼、重檐;前廊为轩顶;明间天井有香火井。
昌溪周氏宗祠
特色
昌溪周氏宗祠木构架较完整,宗祠布局舒展,结构精巧,简洁的布局,精致的雕饰,细腻入微,极显徽派古建筑特色。
主要建筑
大门
大门五凤楼式,歇山顶,明间、次间、稍间屋面一层比一层高起,飞檐翘角。分心式梁架结构,前、后檐都为卷棚轩顶,大门立一对大抱鼓石,左右有边门。前檐石柱外再加四根石柱安装木栅栏门,两稍间砌清水砖八字墙。檐下驼峰、雀替、梁撑、博缝板等木雕纹样比较规整,采用“减地平钣”手法,满雕回文和博古图案。
享堂
中进庭院比较宽敞,平铺石板甬道,两侧石檐柱回廊,悬满牌匾。享堂高敞,正三间为堂,两侧稍间退后一步隔作厢房,东厢内供奉越国公王华神像,西厢内供奉的是观音神像,为他祠所不常见。梁架彻上明造,前、后檐均为卷棚轩,中为“人”字形主梁架,典型构件有象鼻、凉拖、雀替、平盘斗,皆具清代典型特征。正壁屏门可打开,上悬“六顺堂”匾。前檐的四个梁撑分别雕成合和二仙、刘海戏金蟾,只在山面柱上是狮子形象,均采用圆雕手法,造型优美。
寝堂
寝堂台基高约1米,前面立有两层石栏,上层的望柱头雕成束莲状。寝堂二层,前加腰檐,梁架结构为卷棚轩。前檐额枋通长,减去明间檐柱,使空间更为宽敞。金柱间做有挂落,次间下面做有围栏,稍间隔作厢房,内置楼梯。堂后檐步装有隔扇门,内置搁架,用以供奉牌位神主。在明间的楼板上做有“香火井”,铺以长方形花格,从楼上还可看到木制花格井栏,其功用是上下通达,使楼上供奉的祖宗可享祭祀香火,别具用心。
昌溪周氏宗祠
保护措施
2004年10月28日,昌溪周氏宗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昌溪周氏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昌溪周氏宗祠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昌溪村周邦头村。
交通指引
歙县人民政府距离昌溪周氏宗祠约30千米,建议自驾或打车前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