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大石盖墓
共 2062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1989年10月,对东山大石盖墓进行首次发掘。
1992年9月10日至10月末,对东山大石盖墓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遗址特点
综述
东山大石盖墓地理位置
东山大石盖墓位于凤城市东北偏东约11千米处,附近地貌为一长条形山脉,东西两侧分别为八道河和草河。山脉的南端是海拔600米的老黑山,此山南坡的一个山头较周围地势略高南北长约3千米,这就是“东山”。自山顶南端向下即是缓坡,墓葬就分布在东山的南坡上。作为草河支流的套河流经东山墓地与西山墓地之间。在墓地北面400米处是西赫家堡村。
东山大石盖墓墓葬分布图
东山山头顶部共发掘清理14座大石盖墓,顶部和两侧三排,墓向为东西向。在山坡下台地上共发掘清理19座大石盖墓,呈扇形排列,墓向除M1外(东西向),其余均为南北向。M18和M19均有大型的盖石。其中M18盖石平整,M19的盖石中间有30厘米宽的大裂缝。M20无大盖石,只在墓口横置三块长条石板,条石之上本应有大的盖石,被农民采石取走。从东山大石盖墓的排列情况可以看出,墓葬主要分布在山头顶部的平整地段和南坡下的高台地上。山头周围坡度较陡不宜于设葬。西山是老黑山向西南延伸的大山脊又向东支出的一条呈东西向的小山,与东山隔谷相望。5座墓葬,除M1盖石较大、墓向为东西向外,其余4座盖石较小、墓向均为南北向。
M18
M18平、剖面图
东山M18,位于M6和M15中间,距M6较近。盖石为坚硬花岗岩。盖石平整,西头较宽,东头较窄,最大长度214厘米,最大宽度137厘米,厚40厘米,重约1吨,盖石上无石块堆积,仅有10~20厘米厚的腐殖土。盖石下即为基室。墓室呈长方形,长200厘米、宽60厘米、深50厘米,方向为北偏西60°。墓室为土坑,四壁均无砌石,但在墓口周围垫有一层规整的石板。未发现随葬品,仅在填土中有少量黑色木炭。墓室内的周边部位尤其是西南角处堆积大的河卵石,西南角的卵石堆积达30厘米厚,几乎从墓口至墓底均有,在墓室东北角以及墓室外的东北和东南部石块间也布有大量河卵石,卵石数计有200余枚,是东山大石盖墓出土卵石最多的一座。另外,墓口平铺石板的面积很大,尤其是东、西两端。这些石板铺面一般都与盖石平行,即在一个平面上。这种在盖石周围平铺的石板至少可以起到加固墓室的作用。
M19
M19平、剖面图
东山M19,位于东山头顶部山脊西侧缓坡上,东距M15420厘米。盖石中部偏东位置破裂,分成两块,裂缝宽30厘米,系农民取石炸坏的。盖石长175厘米、宽125厘米、厚45厘米,重约1.5吨。盖石下即为墓室。墓室呈长方形,长190厘米、宽45~50厘米、深30~40厘米。墓室位于山脊偏西坡,因而东深西浅,方向为北偏东20°。墓室内壁北、东、南三面为石砌,北壁用比较整齐的自然石块砌筑两层,南壁一层,石块较大。东壁情况比较复杂,东壁为二层石砌墓壁,壁外另有一个椭圆形小室,周围用石块砌成,砌筑为2~3层不等,小室周围原始地还有密集的铺石。在墓室外的北、南两侧也有铺石。这些铺石能够保护墓盖石和墓室不受高坡向下流失水土的破坏。墓室西壁无壁石,为坚硬黄沙土壁。该墓小室上部有一块小盖石,长65厘米、宽50厘米、厚15厘米,像M19的墓葬结构,在东山大石盖墓中较少见。与第一次发掘的M2结构相似。
M20
M20平、剖面图
东山M20,位于山脊正中,东山顶部三排墓葬正中间的一排,南邻M15约有3米。未发现盖石,是在清理M15、M19周围腐殖土和室外铺石过程中发现的。在墓口上面有三块条石横向等距排列,呈南北方向置于墓口之上。三块条石之下即为墓室。墓室呈长方形,长100厘米、宽40厘米、深30厘米。方向为北偏西20°,规模较小。墓室系土坑,墓壁无砌石。在填土中发现少量红褐夹砂陶片以及少量河卵石。
文物遗存
出土文物图:石斧、绿松石、陶壶
东山大石盖墓中有少量红揭夹砂陶片。在M19小室的中部室底发现一个石灰岩石斧,呈扁平长方形,顶部残断,两面斜刃,长11.8厘米、宽6.8厘米、厚2厘米。在小室南部室底出土一枚缘松石坠,呈扁平长条形,长2.6厘米、宽1.7厘米、厚0.6厘米,上宽下窄。M20墓室西端墓底,出土一件直领双耳陶壶,夹砂红陶,口、腹部残,直领较高,腹部呈枣核形,腹最大径在中部,平底,附双横板耳,耳上有布纹印痕,口径10厘米、领高7厘米、腹径27厘米、底径10厘米、壁厚0.5厘米、通高39厘米。
研究价值
东山大石盖墓为研究辽东半岛大石盖墓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东山大石盖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东山大石盖墓位于辽宁省丹东市草河乡管家村赫家堡子。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东山大石盖墓,路程约15.7千米,用时约27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