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时刻
本辑《单读》继续关注当代青年创作者,与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合作,发表5位当代青年女导演的电影剧本和创作谈。这是单读首次用电影剧本的形式,呈现变化中的当代生活——
王丽娜的《第一次的离别》,讲述了在故乡塔克拉玛干一段不断经历告别的童年;杨明明的《柔情史》,展现了北京胡同里一组痛苦的母女关系;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描绘了一名患癌的女记者在生存和理想间的挣扎;韩帅的《一九九九》,回忆了一名13岁少女初识性与死亡的过程;黄绮琳的《金都》,塑造了一位陷入真假结婚的女子,她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本辑《单读》还收录了艺术家陈哲的影像作品、陆茵茵和肯尼亚作家伊冯娜·阿德希安博·奥维奥的小说,以及默音的随笔和张敞的评论,他们用不同的文体和角度,共同逼近女性的世界,在其中寻找出许多个暗夜里的明亮时刻。
世事艰难,这些创作者的柔情与坚定此刻显得更加可贵,如杨明明导演所写:“...
本辑《单读》继续关注当代青年创作者,与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合作,发表5位当代青年女导演的电影剧本和创作谈。这是单读首次用电影剧本的形式,呈现变化中的当代生活——
王丽娜的《第一次的离别》,讲述了在故乡塔克拉玛干一段不断经历告别的童年;杨明明的《柔情史》,展现了北京胡同里一组痛苦的母女关系;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描绘了一名患癌的女记者在生存和理想间的挣扎;韩帅的《一九九九》,回忆了一名13岁少女初识性与死亡的过程;黄绮琳的《金都》,塑造了一位陷入真假结婚的女子,她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本辑《单读》还收录了艺术家陈哲的影像作品、陆茵茵和肯尼亚作家伊冯娜·阿德希安博·奥维奥的小说,以及默音的随笔和张敞的评论,他们用不同的文体和角度,共同逼近女性的世界,在其中寻找出许多个暗夜里的明亮时刻。
世事艰难,这些创作者的柔情与坚定此刻显得更加可贵,如杨明明导演所写:“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对‘痛苦’的感受力,而不是让自己真的去过心魔重重的生活。”
王丽娜,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代表作《第一次的离别》获第 69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影片;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华语);第2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最佳导演。
杨明明,导演、编剧、演员,剪辑师。2012年她导演摄影兼主演的短片《女导演》,以颠覆性的创作观念和拍摄手法,将真实的表演和虚构的剧情合为一体。2015年间剪辑了杨超导演的剧情长片《长江图》,获得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奖。2017年拍摄电影《柔情史》,这是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长片文艺电影。2018 年该片入围了第68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并获得最佳处女作提名,同年荣获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竞赛——火鸟大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第20届首尔国际女性影展最佳导演奖;第13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
王丽娜,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代表作《第一次的离别》获第 69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影片;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华语);第2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最佳导演。
杨明明,导演、编剧、演员,剪辑师。2012年她导演摄影兼主演的短片《女导演》,以颠覆性的创作观念和拍摄手法,将真实的表演和虚构的剧情合为一体。2015年间剪辑了杨超导演的剧情长片《长江图》,获得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奖。2017年拍摄电影《柔情史》,这是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长片文艺电影。2018 年该片入围了第68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并获得最佳处女作提名,同年荣获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竞赛——火鸟大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第20届首尔国际女性影展最佳导演奖;第13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编剧。
滕丛丛,导演、编剧。代表作《送我上青云》获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处女作等多项提名。
韩帅,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代表作短片作品《一九九九》《东尼与明明》《最后一镜》。长片处女作《汉南夏日》获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影片;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华语)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
黄绮琳,影视编剧、导演、填词人。2012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艺术硕士。编剧作品包括电视剧《玛嘉烈与大卫系列——绿豆》及《叹息桥》。凭首部编剧、导演电影作品《金都》获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及第 56 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陈哲,生于1989年,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摄影与图像学士学位。陈哲的艺术实践始于对自我意识的探求,由此出发去识别并连通生命的普遍体验。她关注的主题往往摇摆于悖论之间:苦痛与安宁之间的身体、日与夜之间的黄昏、永恒与有限之间的命运。通过摄影、装置、声音与图文研究,陈哲试图在不同的媒介和现场里触亮普照的星光。其作品曾展广泛出于第9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上海),横滨三年展(日本),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日本),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德国),Plug In ICA(加拿大),Para Site(香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明当代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等。
陆茵茵,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系,曾在媒体及非营利艺术机构任职。作品获第26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201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台风天》。
伊冯娜·阿德希安博·奥维奥(Yvonne Adhiambo Owuor),出生于肯尼亚,作品《尘埃》(Dust)进入了福里奥文学奖(Folio Prize)短名单。她于2003年获得凯恩非洲写作奖(Caine Prize for African Writing),还两次获得爱荷华国际作家项目奖学金。其作品发表在《麦克斯韦尼》(McSweeney’s)等出版物上。目前,她在南非斯泰伦博斯高级研究所(Stellenbosch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y)和柏林高等研究所(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担任研究员。
张芸,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学士,现旅居美国。自由译者、撰稿人。译有《遥望》《猫桌》《舞者》《管家》《飞越大西洋》《玛利亚的自白》《圣徒与罪人》等。
默音,小说作者,日本文学译者。已出版小说《月光花》《人字旁》《姨婆的春夏秋冬》《甲马》《星在深渊中》,译有《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京都的正常体温》《青梅竹马》等。
张敞,写作者。作品主要涉及文学、戏剧、电影等文化领域,以评论为主,兼写剧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