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行合一

共 1085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09-14 23:11

周六了,闲扯放松下。

前文徐霞客为什么写游记 提到,《明朝那些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人,一个是徐霞客,一个是王阳明,今天来说说王阳明。

大家都知道王阳明是心学大师。记得初中的政治课上,他被列为唯心主义者,当时的教育有非常明显的倾向,就是唯物主义是对的,唯心主义是错的,于是做题时,我看到王阳明的选项就被列为“坏人”,也就从来没有真正读过王阳明的书。

直到看了《明朝那些事》,才知道自己实在是太无知了。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1. 吾性足矣。就是我的本性够用了,只需要把它发挥表现出来就行了。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不正确的,人的欲望基本都是正当的。王阳明问一位高僧,你有没有老母需要照顾,回答说有,王阳明说你不在家孝敬你母亲,大老远跑这里来,对吗?佛讲上报四重恩,第一恩就是父母恩,这个都做不到,还修什么行?说得高僧哑口无言,还俗了。

  2.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内心之外没有其他的,只须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 知行合一。

关于知行合一,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有阐释: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知行合一,难不在知,而在行。比如说,你知道健康很重要,却做不到坚持运动。知行分裂,就容易思想不切实际,陷入空想主义。

知道了而不去做,那就是不知道,比如有句名言:“知道了那么多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就是你根本不知道那些道理,因为你没有去行动。

今人做事,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我亦属于那范畴,以致说多做少,最终落空。知行合一是为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

还记得有个段子么:

小和尚:师父,你得到前做些什么?

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那得到后呢?

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哪有什么区别呢?

老和尚:得到前,我砍柴时想着挑水,挑水时想着做饭,得到后,我砍柴时就只是砍柴,挑水时就只是挑水,做饭时只是做饭。

知行合一,也是指回到事物的本原,不前瞻后顾,心无旁骛地、纯粹地去做一件事。

我想不会有比这更“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

关于「王阳明的故事」,我这里放个老梁的讲解,欢迎收听。

浏览 6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