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4 03:06

地名由来:因地处恭城县政府驻地,故名。

2014年7月,恭城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4年2月,恭城镇入选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2年12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恭城镇2010—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地处县城,下辖14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总面积9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79亩,其中水田11453亩,旱地7726亩,主产水稻、柑橙、甘蔗、青麻、蔬菜等。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47551人,其中农业人口26956 人。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21亿元,同比增长8%,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1.15亿元,同比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财政收入1184万元,同比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629元,达到2032元。全镇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恭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1.7万亩;建立化育和洲塘红花桃和化育、渡雷月柿以及洲塘无公害水果标准化栽培等示范基地,建立门楼黄牛品改场和奶牛、肉肥牛示范基地。2003年全镇水果总产量达6.3万吨,引进水果新品种8个,林业退耕还林工作验收合格率达91%,沼气入户率达89.4%,全镇动物防疫面达100%,防疫密度95%以上。 恭城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立以矿产品冶炼加工、竹木器加工为主的飞鼠岩工业小区和以微拖生产、建材加工为主的江贝工业小区。全年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10%;工业总产值7638.4万元,同比增长12%;工业增加值4764.1万元,同比增长10%。 恭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全镇农村规划。镇党委、政府以勤政为民宗旨,投资数百万元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一有三通”,即有办公楼、通四级公路、通程控电话、通广播电视。加强对辖区内四级公路重点养护。投入物资11万多元,对全镇面上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清淤41千米,提高抗灾能力。 恭城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克服了“非典”、减免税、税收起征点调高和农税改革等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184万元,同比增长13.7%(扣除不可比因素)。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成立城厢镇。

1950年4月,属于第一区。

1955年10月,各区改为以地名称谓,属于乐湾区。

1958年9月1日,成立城厢人民公社,下辖原城厢镇、乐湾乡。

1980年5月,原村级城厢镇改为乡级镇,称恭城镇,下辖原有街道及城厢公社的江贝、红星大队。

1984年7月,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改城厢公社为乡,下设11个村民委员会;同年,恭城镇下设3个村民委员会、5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87年,村民委员会改为村公所。

1989年9月,撤城厢乡并人恭城镇,5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合并为恭城镇街道居民委员会。

恭城镇辖14个村公所,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