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

联合创作 · 2024-08-09 10:58

人物履历

1984年—1988年 法律系经济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3年—1996年 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6年—1999年 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8年—2001年 先后任上海市高院经济庭书记员、助理审判员,经一庭助理审判员、审判员;

2001年9月—2003年12月 先后任上海市高院研究室调研二科科长、主任助理、副主任;

2003年12月—2005年6月 任上海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长。

2005年6月—2008年6月 任上海市高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二庭庭长。

2008年6月—2012年11月 任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2012年11月 任上海市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在上海高级人民法院任职期间曾赴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

人物生平

生命的最后一刻

邹碧华生前照片(8张)

2014年12月10日13时35分,时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长的邹碧华吃完午饭,司机李小马开车接他去徐汇区人民法院,14时他要陪同陕西省委政法委的同志调研。

车子行驶在徐家汇的南丹路上,开到光启公园时,离下午会议还有10分钟。邹碧华让李师傅将车停靠在公园边上,然后打开车门走到公园门口。很快,邹碧华折了回来,朝车里一坐。

“我胸口疼。”邹碧华捂着胸口。“不要去徐汇法院开会了,我送你去医院吧。”“好的。”车子向瑞金医院急驰而去。邹碧华枕着两个靠垫躺在后排座位上。

李师傅问:“你的卡(医疗卡)在吗?”

“在的。”邹碧华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卡。

车到医院,李小马疾步下车,抓起急诊室备在一边的小推车推到车门边。打开车门,他把邹碧华扶上推车。“快点!快点!请帮忙快一点!”李小马一边推着邹碧华,一边对着医护人员喊。

开单、挂号、心电图检查,李小马以最快的速度挂号付费。回过头,他发现坐在推车上的邹碧华脸朝后仰,面色发白,身体开始慢慢下滑。

“邹院长(身体)很不好,很不好,现在瑞金医院……”李小马给院长办公室打电话。这时候,有医生拿来验血单,让李师傅把抽取的血液送化验处。等到李师傅赶回来,急救人员正围着邹碧华进行抢救。“我看到他躺在病床上,眼睛微睁,胸口还有呼吸。”

法院领导、邹碧华的家人、法院同事,越来越多的人赶了过来。邹碧华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家庭生活

在北大老图书馆前的合照,中排左四为邹碧华

1984年,来自江西的邹碧华与来自上海的唐海琳同时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唐海琳在班里担任班委、团支书,邹碧华则是出了名的“调皮大王”。

一天,邹碧华拿着两张北京大学的国际电影展电影票给唐海琳。“那时候电影展的票简直是一票难求,他排了一个通宵买到两张票,想请我去看又不好意思开口,最后到我面前时把两张票全给我了。”唐海琳和好友一起去看了电影。

第二次,邹碧华终于鼓起了勇气。他敲了敲唐海琳宿舍的门,门开了,唐海琳看见他手里拿着两张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影票。“同学那里有两张电影票,晚上没时间看,我想和你去看。你敢去吗?”他问。“我有什么不敢的!”唐海琳被他一激,立刻答应了。

于是,两颗年轻的心终于有了碰触的机会。自那以后,唐海琳瞒着家里与邹碧华开始恋爱,毕业时邹碧华决定和唐海琳一起回上海发展。

邹碧华一家三口在北大未名湖合影

1988年7月,邹碧华走进上海高院经济庭。1990年6月,唐海琳与邹碧华去领了结婚证。

2008年,邹碧华走马上任上海长宁法院院长,四年后调任上海高院副院长。海琳第一次发现丈夫的白头发多了。很多次深夜,她从梦中醒来,隔壁书房里的灯仍然亮着。

“可以睡觉啦!赶紧睡啊!”海琳轻轻喊着。

“噢。好。”邹碧华应着,灯仍然开着。

海琳每天给邹碧华做两件事:给他泡一壶红茶,给他掏一掏耳朵。邹碧华知道唐海琳眼睛不好,平时很心疼她,但掏耳朵这事儿一定要海琳为他做。邹碧华专门买了一个耳勺,每次要海琳掏,觉得很享受。”

2014年12月10日早晨,海琳看着熟睡中的邹碧华催道:“起床啦,你到底起床吗?”那几天,海琳明显感到丈夫累了,因为他把晚上睡觉的时间提前到了12点。

众亲友送邹碧华最后一程

“起床吗?”她催着。

“好,起来!”邹碧华最后下定决心应了一声。

7时30分两人出门,7时50分,海琳下车,与邹碧华告别。

下午,正在单位上班的唐海琳接到邹碧华司机李小马的电话,说邹碧华情况不好,在瑞金医院抢救,让她赶快过去。当唐海琳走进抢救室时,邹碧华闭着眼睛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身上插着管子。17时20分,邹碧华去世。

2014年12月14日,邹碧华遗体告别仪式。盖棺前,唐海琳最后整理了一下邹碧华的衣服,最后一次摸着心爱的丈夫的脸,她在他身边放下了一本《要件审判九步法》。

主要事迹

学者型法官

司法改革

2014年7月,上海率先在全国拉开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大幕,时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的邹碧华,成为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邹碧华司改团队不辞辛苦地付出,不仅为上海的司法体制改革开了个好头,也为今后的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颗真诚的“同理心”

邹碧华到当事人所在小区了解案情

“我们要有一颗,做法官也好,做调解员也好,一定要有这种情怀。”邹碧华常常在上课时对法官们说,“只有具备了同理心,你才能设身处地地替他考虑问题,替他去设想各种方案,动用你的全部智慧帮他解决问题。”

在很多同事眼里,邹碧华常常有惊人之举:为了宽慰一个与丈夫分离15年的上访妻子,他会带着信访干部亲自登门开导,从早上9点一直聊到下午3点;为了缓解一位老人对历史老案的内心纠结,他会耐心解释案件处理情况,并欣然与老人在家合影留念;为了让一名退休工人感受到尊重,他会拿出自己的名片送到老人手里。

在长宁区法院担任院长期间, 邹碧华曾主导开发过一套信访管理软件,每一名相关人员都能通过这套软件,查询一个信访案的来龙去脉——什么时候收到信;经过哪几位法官的手,分别花了多长时间做了哪些处理;现在谁在负责处理这个案子;信访人目前去向如何。这套科学的信访管理手段,在全国整个政法系统内都是“名气响当当的”。

邹碧华在接待起诉当事人

每逢春节他都会带着信访干部走访上访户。甚至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的一年,他也不忘给每位上访户写慰问信,每封信的内容都不一样。

不仅是信访,在邹碧华22年的法官生涯中,他审理、参与审理或指导的民事、商事、执行、少年审判等案件,无一不显示出他在法律专业上的睿智和对当事人的体恤。

在协调基层法院涉及“乐客多”超市的141起债务纠纷时,邹碧华从涉案金额高达2300万余元的群体性诉讼中发现,外方投资者通过离岸公司方式投资内地,可能会导致“乐客多”众多债权人的利益受损。他立即报告相关部门,建议加强监管,建立商业领域经营风险预警机制,从而保护了债权人的权益。

在参与处理社会高度关注的上海社保基金追回专项工作时,邹碧华指导相关法院公正高效地审理了近20起社保基金系列民事案件。在追索38亿元陷入僵局时,他提出先予执行的破解方案,为上海老百姓追回、保全了上百亿元。

当一位患白血病的孩子因为生命垂危而想状告自己父母时,邹碧华带领立案庭和少年庭法官,认真研究法律依据,果断作出立案决定,使得案件迅速开庭,为孩子争取到了宝贵的救治费用和时间。

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

邹碧华第一次把当上法官的消息,告诉了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

"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母亲的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坚守。

邹碧华带领信访法官走访当事人沃根生

2008年9月,当事人沃根生83岁老母亲居住的阁楼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认为物业公司应对火灾承担责任,于是将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于缺乏证据,沃根生最终败诉了。判决以后,他不服,一年接着一年上访。 邹碧华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接待了沃根生,并提出要去现场看看。来到现场,邹碧华拱着腰一级一级走上发黑的楼梯。阁楼很矮,邹碧华的头几乎要碰到楼顶的横梁,他非常认真地听完沃根生的讲述,神色却变得越来越凝重。

回来后,他对信访法官说:"这个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但我们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这样一位60岁的老人为了母亲的事四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让他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

在邹碧华的直接指导下,信访法官联系了街道、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为沃根生仔细分析了起火原因,并协助沃家修缮了阁楼。沃根生非常感动,拉着信访法官的手,连声道谢。

2014年12月15日,当他听到邹碧华去世的消息后,夫妻俩连夜从外地赶回上海,但还是没能赶上追悼会,他们难过地说:"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谢谢邹院长,但再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了!"

方法多,善于改进工作机制

邹碧华在接受媒体采访

方法多,善于改进工作机制,这是长宁法院很多人对邹碧华的印象。到长宁法院后不久,在大量旁听了大家的接待后,邹碧华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当事人来到法院得不到妥善的接待,于是情绪事件不断发生,最后矛盾加剧,与法院形成了对抗。

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低级错误”,他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推出了《群众接待场景65例》。这65例包含了立案、审理、执行、信访等程序的各个环节,大到群体人员在立案大厅聚集,小到当事人要求修改笔录,事无巨细,每个都列出了正确的做法,并予以说明理由。

这个场景65例,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每个人检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让法院工作人员在接待群众时,多了几分自信和从容。

有一些当事人和律师投诉,认为诉前调解效率不高,浪费时间。邹碧华就问,难道真是他们不愿意配合调解工作吗?我们的解释工作做到位了吗?如果不到位,当事人和律师当然会不理解、不满意。他要求用短信服务的方法解决问题。

于是,立案后法院工作人员就发送两条短信。一条告知调解员姓名,并承诺调解员将会在两个工作日之内主动联系;另一条则是介绍法院的诉调对接中心以及调解员,并附上宣传语“我们用心为您创造美好生活”。

同时,邹碧华还安排所有接待人员前往银行、酒店学习现代礼仪规范,他说:“我们要用5星级的服务,换得大家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没多久,一位律师写来表扬信。他感慨,他是第一次接到法院发送的短信服务。法院这么尊重律师,他很感动,而且案件也得到了这么专业化的调解。

邹碧华说得对:一个人,一个团队,只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用心做事,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他能激发你内在的激情,找到自身价值

邹碧华任长宁法院院长时,一有机会就去旁听年轻法官开庭,和年轻人讨论案件,探讨工作方法,给他们创造机会。

邹碧华陪同韩正等领导视察长宁区法院(5张)

有一次,民三庭顾鸣香开庭审理一起因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当事人在庭上激烈争吵起来。“当时我比较紧张,一下子就不知道怎么办了。”长宁法院法官张枫说。

休庭后,在庭下旁听的邹碧华和顾鸣香讨论起庭审,他提醒顾鸣香,可能案子的关键不在诉状本身。顾鸣香去实地探访,通过实验找到了漏水原因,调解结案。

邹碧华听说案子圆满解决,很高兴。他鼓励顾鸣香将办案经过写下来,收进他主编的《法庭上的心理学》。在他的激励下,包括顾鸣香在内,长宁法院40多名干警通过了心理学资格考试,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你能感觉到他对每个人的关注。”长宁法院法官张青说,“他有个习惯,下班以后走到楼下,如果办公楼还有几盏灯亮着,他就上去再到各个办公室看看。”

繁忙工作之余,给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生做职业规划是邹碧华每年的保留项目,因为讲座内容丰富又实用,每次都人气爆棚,甚至还有很多外校同学慕名而来。

2010年6月,邹碧华给夏关根等3名他的硕士毕业生发了一条长达500多字的短信,提出建议:“你们有的人进入的是权力领域,今后会有很多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找到你们,你们一定要耐心听取他们反映的情况,但决不可把私利带入其中,否则会有违司法良心。”

博士生唐臻豪回忆,老师从来都不说场面话,他真的在关注你的成长,是在尽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再多一些人为法治进步而奋斗。

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法官应该如何对待律师?

一直以来,法官与律师分属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不同的群体,各自有所封闭,缺少足够的认同,有时甚至相互轻视,惺惺相惜的相对较少。

“法官应该如何对待律师?我们有一些年纪很轻的法官,气比较盛的时候,指着律师席上六七十岁白发苍苍的老律师说:你这么多年怎么混的?我听到这样的事,心里特别难受。”邹碧华曾经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说。

“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法治发达程度;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司法公正程度。”邹碧华生前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之所以反复说,是因为他真切感受过两种职业不必要的“碰撞”。他曾在博客中写道:“有的法官非常强势,不愿意多听律师解释;有的法官在法庭上不注意听取律师的陈述和意见,或者在感觉律师陈述和意见与自己认知相左时,随意打断律师发言……这些问题如不加以治理,将对中国的法治产生巨大伤害。”

他认为,律师与法官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法律尊严、追求公平正义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缺少了律师的参与,法官要么就是在法庭上演“独角戏”,要么就是与检察官上演“二人转”;尊重律师、注重沟通,这样做天塌不下来,只会把庭开得更好。

尊重并不仅是口号。2010年1月,在邹碧华担任院长的上海长宁区法院,旨在促进法官和律师在执业活动中良性互动的文件《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出台实施。一个基层法院,能在全国法院系统率先为保障律师权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师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动。

邹碧华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的最后一条留言

《十条意见》包括,庭审中法官不得随意打断律师发言;法官不应当着当事人的面指责批评律师,更不得向当事人发表贬损律师的言论等;甚至连为律师预留车位、提供休息区、提供复印设施等细节,都收入其中。

这让律师们,心生敬佩和感动,上海律师界给予了积极的回应。长宁区律师工作委员会向全区律师发出了律师尊重法官的倡议书。上海律师学院在为新执业律师授课时,将做好庭前准备工作,在法庭发言时注意控制情绪,给予法官充分尊重,避免冲突等内容,均列入其中。

2012年,邹碧华在博客中写下一篇题为《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的文章,反思法官的角色意识,阐述了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对中国法治的重要性。他写道,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法官与律师的关系,日积月累,必将动摇法治的根基——信任,司法的公信力将无从谈起。

邹碧华对律师的尊重,绝不是停留在一纸文书之上,而是凝结在他对律师的一言一行之中。一位老律师从深圳赶到上海开庭,在法庭上一时找不到一份证据材料,急得满头大汗,作为审判长的邹碧华,对他说:“您慢慢找,相信大家都会等着您。”老律师坐下来后很快找到了材料,顺利发表了代理意见。开完庭后,老律师说:“这位法官这么善解人意,今天是我发挥最自如的一次庭审。”

邹碧华对律师的这份尊重,远远超出了对某一位个体律师的关心,其实是对律师职业的尊重、对律师行业的呵护、对法律制度的敬畏。

查看邹碧华的微博,记者发现,在他关注的2967个人里,将近一半是律师。如何依法做好服务工作,让律师更加正当而顺畅地参与诉讼活动,也是邹碧华生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很多律师手机里都保存着这条截屏,这是邹碧华在去世前一天发出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时间永远定格在2014年12月9日11时45分。这是他对当天试运行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写下的寄语。

邹碧华围绕如何构建法律共同体发表演讲

在邹碧华写下这句寄语的两周之前,全国律师协会民事委员会2014年年会在上海召开,他受邀作了《司法改革背景下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几点思考》的演讲,“律师服务平台”的雏形,第一次闪亮在律师们的眼前。

担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长后,邹碧华主导推动了律师诉讼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平台研发期间,邹碧华三次前往上海市律师协会调研,广泛听取律师意见。邹碧华像是“法院的产品经理”,精心打磨着律师服务平台的每一个功能。在前期调研中,他曾派工作人员在全上海范围内调取了20万件有律师参与的案件,经过仔细核算,他们发现,若每个案件中,律师通过网上阅卷减少往来法院的次数,就能节省60万个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为帮助律师识别恶意诉讼情况,服务平台专门设置了“关联案件自动推送功能”,将同一当事人在上海法院系统涉及的案件制作一份清单推送给律师。还有庭审排期避让功能,免去了同一律师同一时间几个案件在不同法院开庭的困扰。

这个服务平台的推出,自2014年7月启动,到11月邹碧华向律师界展示,前后只用了短短的4个月!这种高效率,殊不知在这背后,需要邹碧华和他的团队倾注多少心血,又有多少个殚精竭虑的夜晚。

律师服务平台

如今,上海的律师们,都已成为了这个服务平台的受益者。通过使用,律师们惊喜地发现,平台提供了从案件材料递交、缴纳诉讼费到获取案号的“一条龙”服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立案。此外,申请诉讼保全、调查令,甚至证据质证、调解等事务也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完成。为确保各项程序在可视化下进行,平台还专门设置了网上评价功能,法官与律师可以进行双向评价,以实现相互监督。

这个服务平台让律师感到了执业的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也会通过律师,传递给每一位案件当事人。这个平台,看似提高了律师的工作效率,其实是保障了律师的执业权利,从而最终维护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得知他不幸离世的消息,上海的律师们陷入无限惋惜和哀思之中,深圳律师协会专门为他默哀,湖南律师协会特别为他制作了悼念专辑……一位与他素昧平生的河南律师,特地乘火车赶来上海参加他的追悼会。

勇于担当的改革奋楫者

出版图书

经典语录

1.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2.有人说,时间在流逝。错了!不是时间在流逝,是我们自己在流逝!

3.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完美,但正因为它的不完美,才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奋斗,我们的存在才因此有了价值。

4.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

5.当你处于黑暗之中的时候,当你看见一支蜡烛点亮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感觉到温暖,你会感觉到光明。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成为这支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照亮我们自己。

6.我们总是认为,当赚到了更多的钱、拥有了大房子、孩子长大了以后,就幸福了。其实,幸福不在未来。如果你今天没有幸福,明天也不会有幸福;如果你当下没有幸福,未来也不会有幸福。幸福就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刻。幸福观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态度,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7.一个人有信念,有信仰,什么事情都会过去的。

8.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永不抱怨,去做那些力所能及能够改变的事情。

9.我们正在流逝,正在以一种不可逆转的速度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流逝。这听上去挺令人伤感的。但我们不必悲观,因为叔本华还说过,“我们流逝了生命,却收获了人生体验,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体验”。

10.我们做法官的,一定要让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经历多少困苦,都不能把心中的理想磨灭了。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了宏大的理想之后,所有遭遇的挫折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主要荣誉

邹碧华生前先后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第三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

习近平对邹碧华先进事迹作重要指示

2015年1月6日,、中央军委主席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2015年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共上海市委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邹碧华“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5年3月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邹碧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3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5年9月17日,在“光荣力量·2015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评选中,邹碧华被评为“2015感动上海年度人物”;2015年12月4日,在“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CCTV2015年度法治人物”评选中,邹碧华被评为“2015年度致敬英雄”;2016年2月1日,由中国搜索联合多家中央、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创意主办的“搜索中国正能量·点赞2015”大型网络宣传活动中,邹碧华被评为“精彩中国·感动人物”。

2018年11月,入选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邹碧华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同日,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揭晓“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邹碧华入选。

2019年9月,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人物评价

邹碧华生命的最后一瞬大放光彩,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担当精神,听到他的改革信念:“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在已成舆论焦点的政法系统,在权与法胶着较量的领域,在司法改革艰难推进的此刻,甚至在法官与律师尖锐冲突的现实中,作为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邹碧华却凝聚起如此强大的舆论认同,弥足珍贵。(人民日报评)

不计毁誉敢于担当,坚定信念勇毅前行。作为上海司法改革的操盘手,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将担当看作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他拿出政治勇气坚定不移地干,敢担责任,敢啃硬骨头。这是一种不怕风险、迎难而上的精神,更是一种对党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他没有被眼前利益蒙蔽,更没有被暂时的挫折吓退,挑起担子,主动作为,敢于探路,将司法改革不断推向深入。这样的干部,不正是党和人民都要倚重的好干部吗?(光明日报评)

邹碧华为了追求公正,他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挺身为弱者代言,开创了未成年人起诉亲生父母的先例,让一个无助的孩子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追求公正,他不怕当法官中的“背徒”,在法官与律师的“暗战”中,旗帜鲜明地为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呼吁,并推动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不仅被人们称为法官,更赢得了“法律人”的美誉。为了追求公正,他把学习作为毕生事业,在繁忙工作之余,研究不止,笔耕不辍,成为当代中国“学者型法官”、“高素质法官”的杰出代表。在司法改革全面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他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也是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的力量。(法制日报评)

邹碧华坚持司法为民、便民利民,在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中彰显公平正义。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把先进管理理念和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独创的审判工作方法成为法院系统学习宝典。先后参与审理社保基金追索案、北方证券破产案、房屋维修基金案等一大批全国瞩目的重大疑难案件。规范设立上海法院系统12368便民服务热线,受到群众欢迎。积极推进法院管理科学化,牵头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动上海市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法官当如邹碧华”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鸣。

邹碧华证明了法官可以不是一种“官”——不靠森严的行政等级和权力,仅凭自身的法学素养和对职业共同体的尊重,也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敬畏。(新华网评)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