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产品经理
共 180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5-13 18:03
你在做产品的时候,是凭直觉还是靠方法?
可以说,能凭直觉做产品的人要么是天赋异禀、要么是身经百战。相反,大多数人对产品的直觉并不准。
当我们以为自己的判断接近真相时,实际上只是进入了自己构建的认知偏差。
举个例子。
用户反馈是很多产品经理非常关注且重视的信息来源,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大概率会进入需求清单,从而成为可能的待排期开发计划。
这时候,产品经理可能会从主观上强化对这种反馈的信任,觉得这就是用户需求、这就是产品即将要开发的功能。
从直觉来说,这种信任没错,也确实来自用户的真实反馈。
可是,从方法来说,这种直觉会让产品经理陷入「确认偏差」,即主观倾向和心理暗示作用下产生的误判。
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用一张图表示过。
用户反馈,是你关注的部分,可这仅仅是一部分用户的反馈,甚至是非常小众的一群用户的反馈。
可事实中的大多数,他们或者没有给你反馈,或者压根没有遇到问题,凭直觉做出的决策很可能会损害那些没有被关注到的大多数。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让产品决策更加客观且接近事实么?
有,而且这些方法往往非常朴实。
最直接的,就是通过调查。
关于如何调查,我不准备在这里展开讲,但比较推荐你们去看一下《毛选》,看看中国最伟大的产品经理是如何搞调查的。
虽然那不是一套产品书籍,但里面的精髓不局限于教我们如何做产品。
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复用,是一系列流程和工具的集合。问题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而方法往往能覆盖这些问题。
即便是方法之外的问题,也能通过补充和修正去完善方法。
做产品的人都比较追求方法论,但方法论其实是学不来的。尽管看了一些书,但对理论中的方法依然毫无体感,也难以运用到实践中去。
究其原因,就是实践密度和实践质量的不够。
拿筷子是一种技能,而用筷子去夹不同的食物则需要方法。块状食物和条状食物,运用筷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我们获得这种方法的渠道是从小以来的各种尝试,一定是经历过多次的学习和失败然后才总结出经验,进而形成了方法。
这里面,不断使用筷子是实践密度的体现,而从每一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是实践质量的证明。
做产品也一样,方法来自于充分的实践密度和实践质量,而不是主观的直觉。
每个产品经理都会经历凭感觉做产品的阶段,我也一样。
当初,要做一款产品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相似的产品,试图通过这些现成的产品去找灵感。
而所谓的灵感,就是从这些产品里提取一些能直接复用的功能,以此来组合成一款新产品。
例如,看到其他产品有「话题」功能,觉得挺好的,然后就往自己产品里加。
显然,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这是典型的从结论推导问题的做法,拼凑出来的东西大概率是零散的、是缺乏灵魂的。
如果给产品经理划分不同的阶段,那这个阶段只能称之为功能型产品经理。在他们的理解里,产品就是软件。
换一种思路,正确的路径是从问题探究结论。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在一款开放型社交产品里如何才能提升用户关系密度以及活跃度?
基于这个问题的分析落到产品执行方案上,可能会产生广场功能、话题功能、热点功能等不同的备选方案。
此时,需要评估的就是哪种方案更能解决现阶段的问题,还需要平衡资源、周期、成本等因素。
发现了么,做产品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定义问题。
问题错了,那就都错了。
还有一个洞察供你们参考:当一个产品方案非常复杂,甚至复杂到团队内部都难以梳理清楚时,那一定是问题错了。
如果一个产品经理只会用「我觉得」、「一定是」、「别人也是这么做的」等直觉性判断来做产品。
那么,他大概率是不靠谱的。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表达一个观点,我们看到的和以为的并不一定是客观事实,我们的想法和认知是有局限性的。
如果你能觉察到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这才是真正智慧的开启。
共勉!
················· 唐韧出品 ·················
昨天我在文章最后说了下添加我微信的方式,结果添加的人数超出我的意料之外。
而事实是,添加我微信的方式常年放在下面这行小字里。
即便是标红加粗,每天在后台依然有很多人问,如何联系你?能加个微信么?
这让我开始重新重视两个动作,一个是重复、一个是提醒。
因此,我决定试试。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点启发,在最后右下角点个赞,或者点击下方红色按钮表达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