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 与 跟随者 的意义差别

共 126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10-15 13:51

这不是个新话题,但再次谈起的缘由,比较有趣。

前段时间,我一直用的一个实体图书管理App突然下线了,而且没提供数据导出的功能,一下子,我不知道自己都有哪些实体书了。
注:所谓实体图书管理,对个人用户来说,就是简单的扫描ISBN录入自己有哪些书,然后会自动分类什么的。

换一个App呢,重新录入是个大工程(我有1000多本实体书,不算多,但也不少),且担心再次下线,毕竟这类App都很小众,而用豆瓣“想读”、“豆列”之类的功能管理,则录入更麻烦。

朋友问我,为啥要管?
答:痛点如下——
1. 比较喜欢买书,想买一本书的时候,经常不知道是否已经买过,然后买重,这种事儿经常发生;
2. 想看某本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实体的,部分阅读场景还是实体书优于电子书(比如书的气味、手感、翻书的沙沙声带来的综合体验)。

朋友说:找不到就重买嘛,事后发现买重了就送人好了。
答:这确实也是个办法,但要等到货,有时候看某本书,只是想马上拿起来翻翻特定的章节、帮助回忆一些内容。当然,电子书可以解决部分需求,但整面墙实体书给人的愉悦感是无法替代的。


这是家里客厅4米宽通顶高的书墙,书房卧室还有不少书。

朋友再问:会不会物理层面找到这本书的难度比记录上找到更难?
答:知道有,大概率能找到,毕竟还是简单分类放的,而不知道有没有,似乎就会有点畏难了——扫一眼没找到,会不知道是否需要继续找……

—— 好了,这才到如题的话题 ——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两个问题的对比:
1. 在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情况下,造原子弹;
2. 在知道原子弹能造出来的情况下,造原子弹。

两者的挑战不一样,1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2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

也可以类比攀岩,第一个人登顶的难度和第二个人登顶的难度。

1对“心力”的要求更高(不知道能不能成),而对脑力和体力的要求,可能差不了太多。

1是证明了“人类能不能”,2 变成了证明“自己能不能”。

1和2相比,做不出来的时候,1怀疑目标,2怀疑方法。怀疑方法的时候,可以换方法重试,而怀疑目标就麻烦了,整个事情就崩了。

1是开拓者,2是跟随者,以人类为一个整体看,1开拓了某种边界,2让更多人受益于这种开拓。如iPhone之后,所有手机都变成了一个样,一块屏幕走天下。


意义都很大,但背后需要的能力有差异,而每个人、每个组织似乎很难通吃。比如,创新创业者偏向1,职业经理人偏向2。

实际一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最大化自己的价值。

__________
苏杰(iamsujie),前阿里产品经理,写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共4本书,现在做创业者服务,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也是产品创新独立顾问。

如需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产品创新相关领域的培训咨询服务,欢迎联系下面这个微信(i13758212411)。
浏览 5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