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镇
地名由来:以驻地建国村而得名。
2021年4月,建国镇入选2021年农业强镇创建名单。
2014年7月,建国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风区建国乡,位于东风区最东部,乡所在地西距区0仅14公里,佳抚公路穿境而过,是承东接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建国乡东邻星火乡,南连四马架,西接省水稻研究所,北临松花江。辖区面积81平方公里,总人口1.5万,耕地5.3万亩,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乡,素有“鱼米之乡”和“佳木斯市东大门”的美誉。全乡有8个行政村和一个良种场,现有党支部11个,党员289名。2005年被市委命名为“五个好”乡镇党委,2006年被区委授予农村工作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建国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电力充足,交通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改革开放以来,建国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新的小城镇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
2007年全乡生产总值实现7360万元;乡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100元。农业产业化发展日新月异。初步形成了水稻良种繁育、绿色水稻种植、优质大米加工、畜禽规模养殖、农用车运输、大型机械规模作业和面包车出租的农业产业结构,并实现规模效益。目前,绿色水稻面积达到5.6万亩,年产量2600万公斤,年效益6200万元;水稻良种面积7000亩,年350万公斤,年效益达262万元。养殖业出现了以养猪、养牛为龙头,链式拉动的综合发展格局。 全乡养殖专业村6个,养殖专业户140多个,蛋鸡年存栏3万只,肉牛存栏3200头,羊存栏1.2万只,猪存栏1.5万头,驯化养鱼水面3000亩。建国牌系列大米通过省工商局注册,销往全国各地,享有盛誉。依据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的思路,依托国家农业部水稻原种基地和省水稻研究所的技术优势,现正加快建设“水稻良种之乡”,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区域。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涌现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企业24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村6个,形成了以造纸、水泥瓦、米业加工、良种营销农机制造与维修等为龙头的企业群体。顺发纸浆回收加工厂通过技术改造,生产的黑面亮光果袋纸产品已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产品主要供应山东、天津等地。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可达100万元。辰光水泥瓦厂经过二期项目改造,年产值在1200万元,利税可达60多万元。将全乡21家米业加工企业整合为建国乡米业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3000万吨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彦兴、江畔、福田、江源、佳佳福等米业为龙头,带动其他米业加工厂共同发展的格局。2007年新增企业2户,个体工商户32户,新增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企业1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00万元,工业增加值320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7600万元。
社会事业
实行信访稳定例会制、定期排查制和汇报制,严格目标考核,全乡安定和谐。计生工作2006年被区委区0授予“先进集体模范标兵”称号。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改造通村公路19.2公里,新修村级公路2公里。强化劳务输出,加强劳务培训,共培训劳务人员900人,新增就业岗位250个,完成劳务输出1420人。实施自来水工程,投资200万元,解决建国村近5000人饮水问题。强化安全生产,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为争创市级安全示范乡镇”奠定了基础。扶贫救济、民政、基层文体建设工作蓬勃发展。投资70万元重建了乡卫生院,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医疗制度。投资200万元开发建设了1680平方米的农贸中心商品楼,教育实现了中小学一体化规模办学,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历史沿革:
清末,属桦川县4区。
1913年属桦川县富田区。
1930年改隶第三区,为富峰乡。
1932年5月属太平镇区。
1941年归田禄村管辖,11月撤销,划入第11区。
1945年属太平区。
1948年12月属蒙古力区,1949年末属建国区,1950年属第十区。
1956年3月设建国乡。
1958年3月并入星火乡,同年9月改称星火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划归佳木斯市郊区管辖。
1963年从星火人民公社划出,成立建国人民公社。
1964年8月复归桦川县管辖。
1984年改称建国乡。
1994年5月6日,划归佳木斯市郊区管辖。
2004年3月1日,将建国乡整建制划归东风区管辖。
2014年撤乡,设立建国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