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沟墓地

共 2065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2000年、2001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施家沟墓地进行了发掘。

遗址特点

地理环境
施家沟墓地
施家沟墓地南距浑河2.5千米,西距高尔山山城1.5千米。整个墓地坐落于两条山脊的阳坡,自然形成东、西两区。东区:山脊呈西北一东南走向,东端向前突出。墓葬分布范围东起抚顺市卫生学校,西至抚顺市地震局,全长约650米,从山顶山腰处的菜库围墙约100米,墓葬显示出成行成列的分布规律。东区共发掘高句丽墓葬40座。另外还发掘3座小型石棺墓,因不见人骨和随葬品,其年代与性质不详。西区:位于抚顺市师范学校后面,山脊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墓葬分布范围全长500米,墓葬分布区内冲沟发育,墓葬分布零散,排列密集程度小于东区。
墓葬形制与保存情况
M7、M33
施家沟墓地清理发掘的40座高丽墓葬皆为封石室墓。修筑方法是,先在山坡上开凿墓扩,然后用自然石块垒砌墓室,石块之间多用白灰黏结,个别墓葬不使用白灰。墓顶均为券顶,墓室顶部高于地表,其上封土。墓室四壁多数用白灰抹面。墓室底部平铺一层碎石,个别的铺一层木炭,其上白灰抹面。墓葬都有门道,门道的长短与墓葬大小成正比,门道内有封门石。墓葬平面均为铲形,按墓室平面形状则可分为方形与长方形两种形制。除了M11与M15因毁坏严重,形状不清外,方形墓共23座,长方形墓共15座,方形墓规模大于长方形墓。在M1、M5、M11、M16、M23、M27、M31、M38内发现棺床(或称尸床),其中M27、M38有两个棺床。大多数墓葬方向在200°至225°之间,个别墓向接近正南向。
葬具与人骨
M1发掘现场
施家沟墓地没有发现完整的葬具,但是在一些墓葬中发现明显的葬具痕迹。在M1的棺床(尸床)之上和周围发现较多的漆皮,推测是木朽后残留的漆皮。在M10、M23等墓葬中,发现大量棺钉,可以推定使用木棺作为葬具。在M3墓底东侧的白灰面上,清晰地印有葬具的痕迹,印痕面积长约1.5米、宽约0.56米。在M7东侧保留非常完整清晰的木棺腐朽痕迹,腐朽的棺木和棺钉原位放置。棺长约2.6米、宽约1米。M7内葬4人,只发现1具木棺,其他3人未发现使用具,由此推测不是普遍使用木棺作为葬具,有些死者没有葬具。
M17、M29
多数墓葬中保留有人骨,从幼儿到老年个体种类齐全,这在已经发掘的高句丽墓葬中是少见的。经过初步的人骨鉴定发现:单人墓葬所占比例很小,只有M32和M37两座,墓主人均为成年女性;双人合葬墓有10座,多数为成年男女(夫妻)合葬,而M12、M25是一老一少两个成年女性合葬,M17是一成年女性和一幼年儿童合葬;3人合葬墓有4座,其中M26、M28均为成年男女和幼儿合葬,明显是一个家庭合葬。而M22、M35均为一成年男子和两个成年女子合葬,推测是丈夫与妻妾合葬;4~7人合葬的墓有13座,墓中人骨包含了各个年龄段的成年男女和幼儿骨骼;在M19中甚至达到9人合葬。多人合葬墓是一个大家庭的合葬墓。墓葬中没有被扰乱的人骨均为仰身直肢,多数头向墓门。同时也存在二次葬的现象,如M31中的人骨共有5个个体,其中在尸床东侧和尸床西部的墓底处有2个一次葬个体,另3个个体都是只有头骨,摆放在尸床上。由以上可以判断,一些墓葬应该是多次被打开利用。
墓葬的性质与年代
施家沟墓地M18中出土了2枚开元通宝铜钱,表明部分墓葬年代可晚到唐初,由此断定这批墓葬时代为高句丽晚期。
墓地与周围相关遗迹的关系
施家沟墓地位于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尔山山城以东约1.5千米,一些墓内出土的板瓦、筒瓦和瓦当与高尔山山城出土的一致,表明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初步认定其为高尔山山城的墓地。

文物遗存

施家沟墓地因被盗和破坏,出土随葬品较少,但种类较多,主要有金耳环和包金铜耳环、银钗、银环、铜带饰、铜环、手镯等饰件,铁镜、铁刀、各种形式的铁鳞、棺钉、石珠、陶罐、陶钵,以及釉陶片、泥质灰陶片、板瓦、筒瓦等典型高句丽遗物。

文物价值

施家沟墓地发现的高句丽墓葬与以往吉林和辽宁境内发现的高句丽墓葬均不相同,而与吉林、黑龙江的渤海墓葬较为相似,为进一步探讨高句丽晚期墓葬与渤海封土石室墓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施家沟墓地的发掘无论是从墓葬分布、墓葬形制、壁画内容,还是随葬品、人骨等多方面,都为深入研究高句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施家沟墓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施家沟墓地位于辽宁省抚顺市卫生学校至市师范学校一线北侧的山坡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抚顺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施家沟墓地,路程约5.8千米,用时约12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