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
共 1883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43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机轰炸漳州城,比干庙正厅被炸损一侧屋角。
1960年~1970年,漳州林氏宗祠被弃用,后作为振成巷幼儿园和华南小学使用。
1970年~1980年,拆除漳州林氏宗祠前后进漳州市芗城区振盛巷林氏宗祠和东西两庑建筑,分别建设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楼,仅遗的宗祠中进四方殿作为小学办公室和仓库使用,今已停止使用。
1996年,漳州林氏宗祠被列为危房,待抢修。
2018年,漳州林氏宗祠修缮工程竣工,修缮工程的重点是对地面、墙体、大木、屋面进行维修以及油饰彩绘保护、灰塑木雕维修加固、西挟屋修复、周边环境整治等。
建筑格局
漳州林氏宗祠南临洋老巷,北倚振成巷,分别与漳州市实验幼儿园、芗城区实验小学校舍相邻。原有建筑为三进带东西两庑式的平面布局、现仅存中进四方殿和东厢与主体相连的回廊。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通面阔13.47米,通进深16.98米,建筑面积 228.72平方米。东厢回廊的残余建筑面阔一间,进深一间面积42.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合计271.71平方米。
漳州林氏宗祠
主要建筑
四方殿
四方殿是漳州林氏宗祠现存的主要建筑。四方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正脊脊吻为朝天整鱼,垂脊和戗脊均翘角,顶覆红色筒板瓦。整座建筑内部结构全部采用木质材料,正厅木柱柱墩为瓜形石,木柱柱头抱铆钉铁箍无收分,梁、枋均两端收分直接榫铆于柱头(类似穿斗式)。梁、之间全以斗叠架,穿木为月梁式。与庑廊相隔的梁、枋之间饰斜方格扇,明、次间每间横枋上的铺作出跳三抄(偷心造)托长方形藻井。四方殿整套梁架构造匀称简约,朴实无华。回廊(残存的部分)为轩式卷棚顶,驼为雕花斗,驼之间短枋凿蝙蝠纹,穿木雕新月形。四方殿四朵角科铺作和四周撩檐檩下四十朵平身科铺作,每朵铺作由华棋托一组斜昂,平科每组三昂,角科有四昂。各组昂之间饰香草纹镂雕雀替,底层昂嘴豁口成龙头状,上面数枝昂的昂嘴修成斜口,昂肩成驼峰状,侧刻卷草纹,昂头虽略显衰朽,但和其他的木梁架一样,雄浑规整,古朴端庄,保持宋法式的营造特征。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林氏先祖比干是我国古代大臣,古代在漳州各朝文武官员,每逢清明时节都得亲临比干庙拜祭。漳州比干庙不仅长期供奉比干,还祭祀漳州林氏历代先贤。十年动乱之前,比干庙内仍高挂多块明清状元、探花的牌匾,、林釺、均列其中。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漳州林氏族人进宫殿试者甚众,且大多继承先祖比干之血脉气质。明嘉靖探花林士章知书达理,明辨是非,胸心宽阔,乐于助人,任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深得朝廷信任并赐给三间五楼十二柱式石牌坊一座,矗立于现漳州香港路;明万历当朝东阁大学士林舒以“清恬异常,高风亮节”著名于世;明代《云山居士集》作者进士“立朝刚直,不阿权势。文章气节,为世崇重”。
科研成果
中国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南开大学历史建筑断代专家教授等我国多位考古界泰斗、历史学家都曾考察过漳州林氏宗祠,观其红瓦重檐歇山顶,粗大紧凑的梁架斗拱,上、下榫卯,认为具有宋、元时期的建筑特征,其精致的镂雕木作,融早期南北派建筑风格于一体,在中国已为数不多。漳州林氏宗祠是祖先留给漳州人民的宝贵财富,其价值意义博大深远。
文物价值
明代漳州文风鼎盛,林姓族人经漳州上福州府进京赶考揭榜者甚众,府县之间交往也很频繁。林氏宗祠除了供漳邑林氏祭祖之外,还供过往生员赴考住宿之用,因此具备了会馆的性质。正殿两侧十多间厢房,可供各县林氏考生免费住宿读书。庙中高挂着多块明清林姓状元、探花的牌匾,是漳州历代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
据专家考证,漳州比干庙可能始建于宋代晚期,是福建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古建筑文物之一。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漳州林氏宗祠被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漳州林氏宗祠位于振成巷37号。
交通指引
自驾:自漳州市人民政府出发,路程约1.1千米,约4分钟到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