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共 9890字,需浏览 20分钟

 ·

2024-05-24 10:40

历史沿革

1958年,光禄坊刘氏民居为福州中药厂占用期间所改建。
1986年,光禄坊刘氏民居其第二、三进又被某开发商拆建为新村楼房,名师巧匠的精品佳作被毁无余;而且如今多数厅堂、花厅、天井都被堵截或加层,面目全非。
20世纪70年代,芙蓉园中假山奇石多已拆运到西湖公园等处,现仅存部分假山、两口鱼池和亭台楼阁等。
1991年,林觉民故居由福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出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全面修复,按原貌垫高构架,重砌周围封火墙;并在二进门前北侧临街,增修仿清式门头房一座,完善建筑布局。
2001年,郎官巷严复故居由上海大唐美术有限公司捐资修复,并更新陈列,对外开放。
2021年,福州启动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之刘家大院、沈葆桢故居、欧阳花厅、陈季良故居、听雨斋保护修缮工程。

建筑格局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包括、郎官巷严复故居、、衣锦坊欧阳氏民居、文儒坊陈氏民居、、宫巷林氏民居、、朱紫坊萨氏民居、芙蓉园、黄巷郭氏民居、南后街叶氏民居、安民巷鄢家花厅、光禄坊刘氏民居、、刘冠雄故居,共17处。其中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由北而南,其西侧为三坊,东侧为七巷。

主要建筑

林觉民故居

林觉民故居位于鼓楼区杨桥路17号。此宅原为林觉民父辈七户人家聚居处。林觉民烈士殉难广州后,林家避祸迁离,房屋让售冰心祖父谢銮恩,谢家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离去。宅木构,清式,坐西向东。四面封火墙,临街原开设“万升桶石店”。主建筑三进,一进与二进间,原有甬道,旁植翠竹。首进厅堂与建筑主轴线外的北院、南墙外客厅,均已拆毁无存。现存三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正中为厅,两侧厢房,冰心幼年与其祖父谢銮恩曾居此。厅前有天井、围廊、屏门;厅后小天井,两侧有披榭。正座南侧紫藤书屋,坐南向北,为五柱三开间。书屋西有小书斋,坐西向东,墙外西南角有小院。院中小屋双开间(一厅一房),坐北向南,进深三柱,是林觉民夫妇居室。南面有小天井,花台上植有腊梅花,北面为厨房,今改为花园;园东北角有小门,通连二进厅堂。
林觉民、冰心故居

郎官巷严复故居

郎官巷严复故居位于鼓楼区郎官巷20号。民国九年(1920年)底,严复回到福州居住于此,直至民国十年(1921年)病逝。故居坐北向南,主座与花厅两座相邻,占地面积625平方米。主座门墙两侧做马头墙,垂花柱门罩门,石门框双重木门。主厝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硬山顶。主厝前檐出三跳插拱,明间设屏门,分割前后厅,次间为前后厢房。前天井两侧为廊庑,西廊设边门、通花厅。花厅北侧为双层民国木楼房,三角桁架结构。上下层均为单间设白灰吊顶。
郎官巷严复故居

衣锦坊水榭戏台

衣锦坊水榭戏台位于鼓楼区衣锦坊4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后经多次修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成为三座相邻、全坊最大的宅院。自西而东,分别为主座、别院和花厅、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围墙,厅堂皆用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主座临街为屋宇门,明间设六扇大门。二进三面环廊,中有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做大敞厅;第二、三进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每进东侧设小门通别院。别院由书斋、佛堂、厨房、饭厅、库房等组成。再往东,又有小门通花厅园林。花厅最大特色是水榭戏台,是府内聚会、演戏的地方。戏台建在水池上面,坐南向北,面积约30平方米,台后有化妆室,池外左右两侧有假山、雪洞。戏台正面建楼阁,坐北向南,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可供聚会、观剧或登高临远。墙头灰塑、屋脊等均精工细作,独具风格。是福州市保存较好的水榭戏台。
衣锦坊水榭戏台

衣锦坊欧阳氏民居

衣锦坊欧阳氏民居位于鼓楼区衣锦坊29、31、33、35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由欧阳宾购置重修,后传给其子欧阳推。合院式民居,主座两进坐南向北,穿斗式木构架,双坡硬山顶,建筑高敞。设屋宇门,明间六扇大门,设屏门,屋宇门独立成院。一进院墙设石框门,石框眉上设泥塑三狮戏球门额。主屋面宽12米,面阔三间,设前廊,中为厅堂,进深13米,左右厢房,八扇门全是精雕楠木户扇。两边风火墙顶上直径1.5米的灰塑月亮,左边是“吴刚伐桂”,右边“玉兔捣药”。厅前天井宽9米,深6米。左右走廊各宽1.5米,两旁排列花架鱼缸。二进格局与一进基本相同,唯天井较小些,前后房有楼阁。西院花厅,具有大、奇、精、巧等特色,是全宅的精华。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由前后花厅、覆龟亭、书房组成。前花厅宽12米、进深21米,三开间,中为厅、旁为房,共有前后左右四间厢房。书房为倒朝,坐北向南,进深3.5米,木构,三间,中为堂,旁二间书室。整座花厅20扇房门、14扇窗棂、15扇隔扇,全用楠木精雕细刻,上有几百种图案、几百幅花鸟虫鱼。花厅与书房所有门、窗、壁板、漏花,以及框架全用拼花、镶花、榫卯合成,关启自如。所有窗子都是双重,冬夹纸,夏蒙纱。门框和窗门都用格心,棂条仅0.6厘米,最大空隙2.5厘米,榫接用生漆作黏合料。特别是客厅左右厢房八扇门,镶入100多幅用黄杨木树根相形雕刻的飞禽走兽和人物,可随拆随嵌,巧夺天工。复龟亭连接客厅与书房间,高与厅檐齐,宽6米、长5米,两边设鹅项椅(美人靠),地面铺斗底砖,亭两侧各有一个小天井。后花厅,又称女花厅,宽12米、进深5米,木构,三间排,前廊宽2米,廊前左右对称两根吊柱,柱头雕刻牡丹花,乳栿间雕刻飞天,造型优美。

文儒坊陈氏民居

文儒坊陈氏民居位于鼓楼区文儒坊45、47号。建于清初,以用料考究、精雕细刻闻名。同治年间为陈宝琛之父陈承裘所购,经修葺扩充,更加富丽堂皇。宅坐南朝北,临街屋宇门,面阔三间,明间开六扇大门,门扇下半部用竹条铜钉钉成“卍字”等图案。门额上高悬“六子科甲”横匾。门墙两侧马头墙。一进院墙设石框门,天井三面环廊,中设插屏门,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硬山顶;前檐柱用青石细磨须弥座柱础,四面雕刻松、竹、梅、兰;次间开向明间四扇楠木隔扇门,格心漏花,中嵌楠木花窗,精雕博古图饰,均属上乘之品。正厅上驼峰、斗拱等所有木构件,皆精刻巧镌。灯杠雕花贴金悬挂宫灯。二进分前后天井、前后披榭。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层楼房,屋宇高10米左右。前檐垂花柱挑檐;左右次间开向明间各四扇隔扇门,格心用整块楠木板阴刻“鸳鸯戏水”等八幅花鸟图案。全宅所有窗门、框格皆饰漏花,计有11种。主座东侧是花园。园中老梅一株,传为陈承裘手植,至今枝叶繁茂;还有曼陀罗、外国石榴等名贵树木。园中有阁楼一座,名为“天香楼”,坐北向南,小巧精致,上层楼沿木栏杆,设有美人靠,登楼用假山凿成踏步。前有鱼池、假山及六角亭等。假山石笋上,刻有“坐花醉月”“夏云献态”和“濠濮闲意”;六角亭对联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池旁栽有枇杷、桂花,从阁楼下望,可见鱼池中桂花倒映,称为“月中桂”。假山南有小廊通往书房。书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匾曰“梅舫”,其门窗户扇皆为楠木雕刻,别具一格。房前也是小花园。后座尚有小院,与西边主座二进通连。
文儒坊陈氏民居

二梅书屋

二梅书屋位于鼓楼区郎官巷25号,为凤池林星章住宅。始建于明末,清光绪及民国年间大修。坐南向北,前后、东西共五进,自郎官巷通至塔巷,占地面积2126平方米。朝郎官巷设三开间屋宇门,明间六扇大门,原门额上挂“进士”牌匾。一进天井三面环廊,天井两旁摆设花架,一进主屋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明间彩金插屏门,分隔前后厅。大厅高敞,两侧次间朝明间各开四扇隔扇门,格心、绦环板等全部楠木构成。二进院落,天井两侧有披榭。东墙外即是“二梅书屋”,一间藏书屋、一间书房,屋前有两株梅花,自成小院落。院内尚有坐南向北三间排与坐西向东五间排小屋。二梅书屋的东侧有灰塑雪洞(七星洞)通连一、三进。三进为歇山式花厅,后期隔为三间,所有门、窗、壁板等皆用楠木制成,窗牖都是双层漏花,冬夹窗纸,夏蒙窗纱;壁板、门扇上部堵板都有油漆绘画,有戏剧故事和花鸟树木。厅前小花园假山池沼,并有两座古亭,植有一株100多年的荔枝树。由东侧小门连结门开塔巷的前后两座,均为五柱三间排厅堂的庭院。各进之间围墙相隔,过道露天处用覆龟亭遮雨,是福州市保存较好的一座五进大院。
二梅书屋

小黄楼

小黄楼位于鼓楼区黄巷36号。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黄氏入闽聚居于此,因而得名。唐儒者黄璞、清巡抚梁章钜曾居此。正座尚存一进厅堂与门头房。西侧花厅四面围墙,自成院落。建双层小楼,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白墙灰瓦,翘脊飞檐。梁架上描龙绘凤,楹门窗户都是楠木制成,用材讲究,雕刻精巧。楼上花格栏杆,宽敞走廊;垂花柱挑檐,玲珑剔透。走廊两侧对称出挑露台,连接假山。楼下两侧靠墙为雪洞,洞里云海苍茫,峥嵘突兀。楼下书房,楼上藏书阁。天井前面海侵石假山,小巧鱼池;拱形小石桥、纵跨池上。桥栏上刻有“知鱼乐处”四字。沿小桥进入假山,怪石重叠,曲径盘旋。沿石阶上坪顶,东侧一座凉亭,宝珠结顶,六角飞檐,青瓦红柱,雕梁画栋,人物故事、花鸟虫鱼,各尽其致。
小黄楼

宫巷林氏民居

宫巷林氏民居位于鼓楼区宫巷24号。建于明代,清顺治元年(1645年),南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以此为大理寺衙门。道光年间,此屋为林则徐次子聪彝所居。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占地面积2950平方米,门头房在主座东侧。主座第一进南面院墙上,画有一只獬,是大理寺衙门的标志。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第二、第三两进大略相同;第四进为三间排。各进之间都隔以高墙;过道用覆龟亭连接。每进东边都有小门通向东侧花厅。花厅一进为住房;二进为假山、鱼池、大榕树、花坛、亭台楼阁等;三进亦为住房。原有布局基本保留完整。
宫巷林氏民居

沈葆桢故居

沈葆桢故居位于鼓楼区宫巷26号。该建筑为明代民居,坐北向南,前后四进,建筑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头房、厅堂、正座、藏书楼。每进均有高墙分隔,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布局严谨,规模宏伟。门前两侧有高耸马头墙,门头房面阔五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设插屏门。二进大厅堂为穿斗式减柱造,双坡顶,厅堂高敞,为待客和婚丧喜庆场所。堂前为大天井,三面环廊,古时排放仪仗执事牌。堂上正中黑底金字对联曰:“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三进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前厅堂上正中有对联为:“子孙贤,族乃大;兄弟睦,家之肥。”左右次间亦分前后房。次间向明间各开四扇门,格心用藤条编织;次间前后设六扇支摘窗,格心榫接成各种花饰。四进格局与三进相同,覆龟亭过天井与阁楼相接。阁楼双层木结构,五开间,楼下为卧室,楼上为藏书楼。两侧木扶梯上楼,楼前一长列花格窗。西侧隔墙外花厅,分置三座客厅;后改为书斋、厨房。靠东侧各进均有小门通连林聪彝故居。
沈葆桢故居

黄巷郭氏民居

黄巷郭氏民居位于鼓楼区黄巷6、7号。始建明末,原系衙署;清同治年间,郭柏荫购置重修。其父郭阶三,生五子,皆登科第,宅前悬挂“五子登科”匾。合院式民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30平方米,两侧有马头墙,整体建筑规模宏大。主座建筑前后三进,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临街门头房面阔五间,两侧为门房、轿房。一进院落设天井、回廊及主厝,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前廊宽敞,青石柱础,古朴雄伟。二进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五柱。三进为五间排双层书房。东墙外系花厅,三间排厅堂一座,坐北向南,庭院内有假山、鱼池、花亭、大树等。

南后街叶氏民居

南后街叶氏民居位于鼓楼区南后街176、177号。始建于明代,清至民国屡有修葺。由东面主座与西侧花厅组成,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321平方米。主座前后三进,大门朝东,临南后街。一进天井,三面环廊,主厝为面阔五间厅堂,进深七柱,穿斗减柱造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二进主厝带前轩廊、厅堂、厢房;三进是两层闺房。隔座单进,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左侧小门通花厅。花厅为三开间双层走马,楠木构件十分精美。花厅前为园林,内有一口半月池,保存完好。
南后街叶氏民居

安民巷鄢家花厅

安民巷鄢家花厅位于鼓楼区安民巷47、48号。原系永泰鄢氏太澄公宗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光绪及民国间重修。东西两座毗邻,占地面积1425平方米,坐南向北,周以围墙。东座原有门头房和天井,于1983年改建。现存正座大门、天井、主厝。主厝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木柱及廊石用材硕大,厅前走廊可通西墙外花厅。花厅共二进,自成院落,临街开小门。一进大花厅,占地2000平方米,襻间一斗三升,雕刻精美,如意形替木配梅花形斗拱,两相对称。次间全用楠木精雕落地门,尤显富丽堂皇;厅前轩廊卷棚饰顶,悬钟、雀替刻有花果,造型独特。东墙角一座木构半边亭,小巧玲珑。亭内开小门通向二进。二进前有天井,左右回廊。主厝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厅两侧为厢房,原供女眷居住。明间用十扇屏门隔成前后厅。
安民巷鄢家花厅

光禄坊刘氏民居

光禄坊刘氏民居位于鼓楼区光禄坊28、30、32号。建于清代。自东而西并列四座毗邻,其范围东至道南祠,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街,北至大光里,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为福州市区最大的单姓住宅。东侧两座原是清初著名画家许友故居——米友堂;西侧两座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内阁中书林佶故居,后数易其主。清道光年间为“一胎同榜两进士”刘齐衢、刘齐衔兄弟改建。四座大院一字排开,皆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硬山屋顶。临街六扇门,入石框门,三面环廊,廊下有庭院,上庭院为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厅堂,明间为厅,次间、梢间为房,从后厅堂、后天井而至二进、三进。四座大院隔墙相邻,小门相通。共有12间大厅、48间厢房、6座花厅(客厅)、3口鱼池、3座假山、6处亭台楼阁。此外,还有藏书阁、观音阁、佛堂等。大院建筑材料均特殊加工,围墙高达6米,墙砖长0.43米,宽0.23米,灰白色,坚实耐火;铺地石板平坦光滑,长3米、宽0.6米以上,达300多条。抱围大柱,长3.3米左右的100多根。40余间大小厢房的门扇、窗扇、壁扇、格心全用楠木构成。院内家具如横案桌、公座椅大小八仙桌等皆用红木精制。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爱国诗人郁达夫曾在此居住。四大院的古建筑艺术精华集中在西端第一座。

塔巷王氏民居

塔巷王氏民居位于鼓楼区塔巷28、30号,为王麒故居。始建于清初,乾隆、嘉庆至民国间均有修缮。两座毗邻,前门在塔巷,后门在郎官巷。占地面积2225平方米,四面围墙,坐北朝南。主座建筑,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门头房面阔三间,明间开六扇大门。一进院落三面环廊,两廊各宽3米,廊下是大石条铺砌大天井,天井排列各种花卉、盆景、鱼缸等。主厝面阔三间,进深七柱。轩廊宽敞,两厢隔扇、门扇、窗牖,全用楠木。一进有覆龟亭连接二进。二进厅堂同样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后进尚有三间排厅堂一座,当年严复曾在此居住过。通道两旁有披榭。进与进之间皆隔以高墙,墙头上灰塑人物花鸟图案,保存完好。东侧花厅,隔扇、门扇、窗槛也用楠木,屋架、椽、桁等雕刻较为考究。

刘冠雄故居

刘冠雄故居位于鼓楼区宫巷11号,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建;光绪及民国间大修。四面围墙,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坐南朝北,两座相邻。入门头房为平整大石条铺成天井,三面环廊。主座一进七柱“四扇三”,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大厅廊石硕大,两侧房间门扇、窗牖、花格皆楠木雕刻,厅堂中间有屏门隔成前后厅,斗拱、雀替、挂落等雕刻精美。二进结构与首进基本相同,两进都有小门通向东侧花厅。花厅为双层小楼,坐北向南。楼前有园林假山,至今尚存一株樟树和桂花、蜡梅等。假山前立有一块海礁石,上刻“萝径”两字。沿洞内走上16个台阶,可达拜月亭,亭木构,已圮,只留下平顶;保留最好的是假山雪洞,前后五道弯,冬暖夏凉。

朱紫坊萨氏民居

朱紫坊萨氏民居位于鼓楼区朱紫坊22号。系萨氏祖居,始建于明代,清初及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建。坐南朝北,面临河沿,前后五进,通宽21.5米,纵深97米,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门前两侧有高耸马头墙,门头房为木结构,明间开六扇门。第一进前有天井,由大石条铺成,三面环廊。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左右次间皆用楠木门扇,隔扇、窗扇精雕细刻,斗拱、驼峰各种图案,保存完好。东侧走廊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前有假山、鱼池、亭台楼阁;花厅后有10扇楠木精制屏风,刻有108种图案。二进、三进均为七柱三间排,双坡顶,天井两旁有披榭。四进、五进转为坐西朝东。四进为三间排双层藏书楼;五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有书房、书斋。
朱紫坊萨氏民居

芙蓉园

芙蓉园位于鼓楼区花园弄19~23号,园后濒临朱紫坊河沿。始建于宋代,原为陈韡芙蓉别馆。后为明叶向高别墅、清龚易图花园,民国初为钟讷(讱吾)住宅。毗连三座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均为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屋顶。园林设计巧妙,布局优美。天然景物不多,而亭榭结构殊为别致;范围不甚广,而池塘花木尽皆幽雅。假山奇石之多、饰置之精,全市罕见,或垒为岩洞,或架为桥梁,或砌成楼台,或形似飞禽走兽。园内有两座假山、三口鱼池,还有花亭、雪洞、楼台水榭、曲桥回廊等。后座假山布置尤为出色,池上一峰直立,镌有“芙蓉临空”“鹭臂吟风”“霞洞”“桂枝”“玉笋”“松下”等石刻。另有“达摩面壁”、龟、蛇等造型。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三坊七巷在晋朝时就有了坊巷的雏形,唐代后叶格局已经形成,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
沈葆桢故居建筑主体构架保存完好,从现存构架结构和构件形式可见该建筑从明代始建,而后跨越清代和民国时期均有不同程度修葺和扩建,展现了3个时期福州地区传统建筑的做法,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可称得上是福州古厝中传统院落式大厝的“活化石”。

文物保护

1983年,林觉民故居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衣锦坊欧阳氏民居、沈葆桢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被鼓楼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1992年,衣锦坊水榭戏台、黄巷郭氏民居被鼓楼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芙蓉园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林觉民故居、沈葆桢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衣锦坊水榭戏台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衣锦坊欧阳氏民居、郎官巷严复故居、文儒坊陈氏民居、二梅书屋、宫巷林氏民居、朱紫坊萨氏民居、黄巷郭氏民居、南后街叶氏民居、安民巷鄢家花厅、光禄坊刘氏民居、刘冠雄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林觉民故居、郎官巷严复故居、衣锦坊水榭戏台、衣锦坊欧阳氏民居、文儒坊陈氏民居、二梅书屋、小黄楼、宫巷林氏民居、沈葆桢故居、朱紫坊萨氏民居、芙蓉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13年5月3日,三坊七巷古民居建筑(黄巷郭氏民居、南后街叶氏民居、安民巷鄢家花厅、光禄坊刘氏民居、王麒故居、刘冠雄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
2017年12月,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保护范围:各建筑四周由外墙各向外延伸20米。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八一七北路中段两侧。

交通信息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