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大桥
琉璃河大桥
共 1330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琉璃河石拱桥,最早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皇帝敕诏修顺天府琉璃河桥”。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琉璃河大桥重修。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又在石桥的南北两方加筑路堤,堤宽19.8米,高4米,长约2000米。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由于历年洪水的冲刷,石桥南侧三孔塌陷,交通中断。万历皇帝拨内帑银命内官监太监何江督修,并派军队支援施工,历时两年,修复工程完成。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山洪暴发,将桥冲断20余丈,清政府随即拨巨款,命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监修,年余竣工。
民国时期,经战乱破坏,桥面等坏损,桥梁依然坚固。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琉璃河大桥未进行过较大的修缮工程,每年进行例行保养。
1959年,在桥面和两端路堤的条石面上,加铺油路面。
1966年,京石公路改建时,对该桥的桥基和桥身进行维修和简单维护。
琉璃河大桥
建筑特色
琉璃问大桥呈南北走向,横跨琉璃河上,桥体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筑,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全长191米,宽11米,高8米左右。共11孔,桥体根据河水实际流量的需要而设计,中孔最大,两侧桥孔依次减小。中孔拱券券脸石正中雕有精美兽头。桥上建有实心栏板178块,望柱88对,望柱和栏板均雕有海棠线纹饰,雕刻手法古朴简洁,敦实大方。桥面以条石平铺,构件之间嵌以银锭铁榫连接,异常坚固。
琉璃河大桥
文物遗存
琉璃河大桥边上的石碑
琉璃河大桥南头东边遗存《敕修琉璃河桥记》石碑一座,记述了明万历年间修缮琉璃河石桥及路堤的史实,也就是第二次维修。
文物价值
琉璃河大桥是北京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石桥之一,其桥面保存有几十道车辙痕迹,这些车辙深十几厘米,是几百年来古代铁轴车碾轧形成的,对研究古代桥梁和风俗有重要文物价值。
琉璃河大桥
文物保护
琉璃河大桥文保碑
1984年,琉璃河大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琉璃河大桥进行第五次大修缮工程,桥面铺了几十年的沥青被清理。
2003年,北京市政府在琉璃河大桥的一侧修建了新桥,琉璃河大桥停止使用,北京市政府拨专款进行全面修缮,去掉后期铺在桥面的柏油层,恢复了历史原貌。
2013年5月3日,琉璃河大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历史文化
史料考证
《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九月,浚良乡琉璃河,置桥其上,名其桥北云仙积,南曰永明。”
诗文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国道G107上。
交通信息
交通:北京市内乘坐公交838路、917路快等到达琉璃河站下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