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贡酒酿造遗址
共 155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29
历史沿革
元末明初,怀姓商人在减店集即亳州古井镇,建立了“公兴槽坊”,以酿制“减酒”闻名。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怀氏后人继承先辈“公兴槽坊”窖池,酿制“怀花酒”。
1958年春,亳县张集乡第十一人民公社在“公兴槽坊”旧址办起了“减店酒厂”。
1959年,安徽省政府将其并入省直属酒厂“安徽亳县古井酒厂”。
1960年,毫县古井酒厂申请注册古井牌“古井贡酒”,同年5月,古井贡酒就被评为安徽省名酒。
1991年9月,古井贡酒张集酿造基地正式投入建设。
1993年,竣工。
1996年,该厂改制为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隶属。
2008年,对外开放该区域中的万吨地下酒库是景区参观路线中的重要景点。
古井贡酒酿酒遗址
遗址特点
结构
古井贡酒酿造遗址主体由明清窖池群、明清酿酒遗址和北院明代古井、南院宋代古井四部分构成。
明代窖池,结构呈斗状,口大底小,口沿呈长方形,与作坊在同一平面,深1.8米,长2.7米,宽1.3米。
宋代古井,井口距地表以下4.8米,井口呈圆形,直径0.6米,井深4.2米,井水在井口0.5米以下。井为砖砌结构(砖长29厘米、宽14厘米、厚5厘米),井底直径大于井口直径,井壁为立砖平砌,平砌5层,再立砌1层,底盘两层砖平砌,无底砖。
特点
古井贡酒酿造遗址的明代窖池四壁与底面均敷窖泥。其内壁窖泥,是酿酒主体生香功能菌(己酸菌、丁酸菌、甲烷杆菌等)繁衍栖息场所。池底5米以下才见黄土,池底与黄土层间,泥色由深青色转浅灰色,酒香扑鼻。窖池内窖泥微生物从投粮酿酒槽醅中得到营养供给,长年累月驯化和富集,已形成庞大。
文物遗存
2009年3月,古井集团在改造明代酒窖池群展示空间过程中,发现距窖池15米处有早期酿酒遗迹及遗物,发掘遗址面积76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达6层。古井贡酒酿造遗址的第5、6层出土瓷碗、瓷碟、瓷盘、小口罐等明中期器物;在3、4层出土的青花瓷碗、瓷盘、瓷碟等器物有明晚期特征;第2层为晚清时代地层。
历史文化
研究价值
古井贡酒酿酒遗址是一处较全面展现中国传统酿酒工艺流程的设施遗址,是古井酿酒文化的核心文化支撑。它是集酿酒窖池、酿酒用水遗迹(宋、明古井)、晾堂、蒸馏设施等酿酒设施于一体的老字号遗址,为研究苏鲁豫皖地区酿酒历史及工艺提供了实物证据,并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经济价值。
保护措施
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古井贡酒”古井及客池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古井贡酒酿造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获荣誉
2008年,国家旅游局配合古井贡酒复兴酒文化,正式批准古井酒文化博览园为国家“4A”级工业旅游风景区,也是中国白酒业的首个“4A”景区。古井贡酒酿造遗址附近开辟了古井酒文化博览园,建设了一组青砖灰墙琉璃瓦顶的古建筑群,展示古井贡酒的发展历史。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