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常氏庄园
共 1866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05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常维兴始建米脂常氏庄园,后经其第四子常彦成修建完成。
建筑格局
米脂常氏庄园的三座院落均以坐北朝南进行布局,其中保存较完整和较典型的一座院落,坐落于柳树沟的沟底部位,院落背靠脑畔山,左右有尖塄山和嫣合峁护佑,前有冲沟与白家塔山,构成了围合封闭的山水体系。所有的院落都是随着山体的等高线高低起伏,上下错落修建而成的,形成有机与随机交融的景观秩序,是具有典型特点的冲沟聚落形态。院落总共有32平方米,在临沟底园子地用砂石块筑起,长80米、宽4米、高9米的石畔,形成左右连接宅院的通道,并在其左右两端与院内左右墙平行处筑石拱门洞,从而形成包容“畔”在内的独立单元空间。
米脂常氏庄园整体地面采取方形砂石铺地,泄洪排水系统设计精巧,上院积水随自然落差泄流至下院,下院地面铺设墁坡凹形浅水槽石,在保证路面平整的基础上使泄洪同样通畅。大门处设排洪竖井,雨水达一定深度则穿过大门排至沟底。这种地下泄洪退水暗道在米脂乃至陕北窑洞建筑中较为少见。
米脂常氏庄园
主要建筑
综述
米脂常氏庄园主要建筑有上院、下院、院落大门和偏院。
上院和下院
米脂常氏庄园内部院落布局由主庭(上院)和前庭(下院)两部分组成,从结构形式上看布局理念为台地式院落,自南向北逐步升高,顺脑畔山南坡依山就势修建。该院落布局属典型宽展型庭院。逐渐抬高的地势以及具有变化丰富的单体窑洞,使庄园形成了高低错落变化。进入“上院”即主庭,按“明五暗四六厢窑”布局。宽23米,深16.38米。正面5孔主窑深7.74米,宽3.57米,高3.95米,由于高宽宏阔,加之满拱大窗,室内纳阳采光极充分。有石拱圆门通左右侧两暗院。东西厢窑窑脸石面光洁,满拱大窗窗棂、窗格设计精巧而各有变化。二层上院位于2米高的15级踏步之上,入口两侧墙面装饰有浮雕,并设有仪门。主庭院宽22.8米,进深13.5米,是下院面积的2倍。建有石拱正窑5孔,左右各有石拱厢窑3孔,与下院的正窑形成围合之势。正窑建于高1.2米的石月台之上,并由8级石踏步连接,窑洞内部左右相通,各窑设有石质火炕、灶台。窑脸为满拱大窗,窗棂、窗格设计精巧富有变化。上院正窑高出厢窑1.2米,厢窑比下院正窑高出1.5米,下院正窑又比倒座高出1米之多,入口、下院、上院的高低落差达到了4米左右,整体院落呈现出从上到下逐层递减的错落有致的视觉、景观效果,加之窑顶的女儿墙、洞口小房及烟囱的点级与修饰,使整个院落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院落大门
米脂常氏庄园院落大门为砖木结构,彩绘梁檩枋柱举架,砖石镶砌“峙头”,通过5级石踏步经大门便可进入抬高0.8米的下院,院落宽21.5米,而深仅7.7米。大门两侧由对称倒座厅房及耳房围合而成,建筑形式为石拱窑和双坡硬山顶房屋。
米脂常氏庄园
偏院
米脂常氏庄园东西两侧过月洞门为两偏院,东为斋圈,西为碾磨院。
仪门
文物遗存
历史文化
米脂常氏是米脂县内第三大姓氏,相传米脂常氏为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之三子常森(曾被封为“昭勇将军)之后裔。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篡权称帝,常森携家眷至山西临县兔番村,后因看到黄河对面的陕北很宜于隐蔽,便西渡黄河隐居于米脂佳县交界处,易名为“僧”,住永和寺,陕北音“僧”与“森”同音,以谐音志其原名“森”。其长子常岗落户于七甲,次子常强落户于十甲。因此,陕北米脂、佳县、子洲、绥德、横山5县均有常森后裔分布,仅米脂常姓就遍布在八十多个村庄。
保护措施
2007年6月,米脂常氏庄园被陕西省榆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9月16日,米脂常氏庄园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米脂常氏庄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
米脂常氏庄园
旅游信息
地址
米脂常氏庄园位于榆林市米脂县城东北12千米的高渠乡高庙山柳树沟北侧脑畔山。
交通
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城内乘开往高渠的班车,到高渠乘当地小巴或租车至高庙山村可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