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五台大寺

弥渡五台大寺

共 162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05

历史沿革

据民国《弥渡县志稿》记载“自明朝初年,照正法师带领众僧侣来到五台山,徒手建盖五台大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的修复扩建,已形成现“三阁五殿”的规模。清雍正年间绅民增修中殿建老君阁。
民国十三年(1924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弥渡五台大寺有过修葺。
1949年4月,滇西人民自卫团总部和政工队、一支队、三支队2000余人在陈家震、李鉴洲的领导下,分三批移驻五台山进行整训,建立五台山革命据点。部队驻扎五台大寺期间,五台村、先锋村群众给予积极帮助,不少有志青年还就此参军。
20世纪50年代中期,玉皇阁因倾拆除。
1966年,文革时期,三层楼大阁及山门等建筑被毁。
1995年,弥渡县政府批准成立五台大寺管理小组,使五台大寺得到规范和发展。
2017年底,为进一步保护好五台大寺古建筑群,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切实解决游客停车难问题,大寺村大力投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对大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行改扩建,项目所涉及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工程。

建筑格局

大门
弥渡五台大寺,为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约436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831平方米,整体设计呈四方印形,座东朝西,布局井然有序。前后三进皆依山顺势,逐级增高。寺内有“五殿三阁”,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弥渡五台大寺自北向南为观音阁弥勒殿、王母阁(一排)、老君殿、玉皇阁(已拆除)、孔子殿(二排)、北新殿、南新殿(三排)。其中观音阁、王母阁建筑风格独异,造型新颖,样式相同,一北一南,以弥勒殿为中心,两相对称。其余殿宇大同小异,均为单檐歇山顶三开间,结构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进深在8.6~11米之间,通面阔在12.2~13.5米之间。其中南新殿与北新坐西朝东向,与孔子和老君殿相对,是五台大寺最后增建的两殿。
观音阁
观音阁为重檐殿阁式建筑,总高约15米,下檐为歇山顶,台基1.75米,进深9.3米,通面阔13.5米,三开间,南北两山墙各开拱券门一道,通南北耳房;自金柱起,两次间镶隔板圆窗棂,明间装隔扇门6扇,额坊上装裙板;金柱至檐柱顶间装天棚板,都有绘画题词,一层明间立阁柱八根,呈八边形,每根阁柱高10米多,柱周长达1.5~1.7米之间,上檐阁顶为八角盔式攒尖顶,阁顶架斗飞檐,为一斗三翘,阁壁五面封闭。

文物遗存

观音阁的顶层板壁上,存留着题壁诗联。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题诗:“花放云县神仙乐,人隔凡尘道德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题诗:“明月清风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题壁诗联
观音阁额坊上留存彩绘西游记故事图;壁面皆题词绘画,四周绘以翔龙八仙图,色彩鲜艳,藻井正中绘阴阳太极图。

历史文化

文化活动
2021年4月,投入200万余元资金打造的弥渡县五台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吸引多家省、州、县机关和企业单位到五台山开展党性修养、革命传统教育和主题党日等活动。

文物价值

孔子殿
弥渡五台大寺既有佛教的大雄宝殿、观音阁,又有道教的老君殿、王母阁,还有儒教的孔圣殿,这种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和民俗祭祀形式在西南地区比较特别,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宗教民俗的发展融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老君殿
2019年10月,弥渡五台大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弥渡五台大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五台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弥渡五台大寺,路程约42.2千米,用时约1小时9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