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山山城

五女山山城

共 2384字,需浏览 5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1986年前后,辽宁省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及本溪博物馆,曾在玉皇庙附近的电视发射台工地西部做了小面积考古发掘,上层出土有辽金时期的文物,下层则发现有高句丽早期的红褐色陶片。
1996年、1997年、 1998年、 2003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桓仁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五女山山城进行了4次发掘。发掘出城内多处重要的遗迹和遗物。

遗址特点

五女山山城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两端向东部凸出,东部中段内凹,形状象一只单靴。南北长约1540米,东西宽约350至55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山城分山上、山下两部分。山上部分即是该山的主峰,位于山城的西部和西南部,海拔高度平均在800米左右,西南部地势比较平坦,周围峭壁如削,相对独立于周围山势,南北长600米,东西宽110至200米,是古代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城内遗迹大都分布在这里,主要有一、二、三号大型建筑址、兵营遗址、哨所遗址、居住址、蓄水池、嘹望台、西门等。山下部分位于山城东部、北部和东南部,虽然多为平缓的坡地,但遗迹却较少,主要有南墙和南门、东墙和东门、哨所遗址等。
其中一号大型建筑遗址为柱础式地面建筑,前面现存6块础石,后面因遭晚期遗迹破坏,础石数目不详。根据揭露出来的状况分析,一号建筑址应为六开间的建筑。从其规模和形制观察,应是等级较高的一处建筑。房址有圆形和圆角长方形两种,均为半地穴建筑,有的房址内发现有灶址和柱洞,有的房址内堆积为黑灰土,内含大量炭粒和黑色草木灰,原来可能是草庐建筑,后因失火而倒塌。山上部分共发掘了5个区域。
城墙形制可分两类,一类是天然墙,另一类是人工墙。所谓天然墙,既是利用山间陡峭的悬崖或突起的山脊岗梁直接作为屏障,不见人工作为。所谓人工墙,系指人工修筑的城墙,五女山山城人工墙均为石筑,局部段落内壁与顶部培土。山城城墙大部分为天然墙,仅在山下东、南部山势稍缓处和山上重要豁口处筑有人工墙,进行封堵。城墙全长4754米,其中天然墙总长4189米,约占城墙总长的88%,人工墙总长565米,仅占城墙总长的12%。
五女山山城主要道路分为城内和城外两部分,城内主要由5条道路组成,分别是西门至嘹望台道路、山顶环山道路、西门至东门路、沿墙道路、石阶。其中西门至嘹望台道路是城内山上部分的重要道路,平坦易行。西门至东门路是连接城内上下的一条重要道路。城外主要由4条道路构成,分别是西门至刘家沟路、西山梁至刘家沟路、西门至南门路、东门至浑江右岸路。

文物遗存

五女山山城的出土遗物有青铜时代文化的石斧、刀、凿、镞、剑,竖耳陶壶、横耳简形罐;高句丽早期的有盆、竖耳罐、折沿罐、横耳壶、单把杯,“五铢” “大泉五十”铜钱等;高句丽中期的有甑、盆、壶、罐、瓮、器盖等,镰、刀、销、镞、带卡、锤、斧、甲片等铁器以及石纺轮等;辽金时期的有陶罐、盆、甑、铁斧、刀碗、勺镞、矛等铁器和铜镜、“ 都统所印”铜印以及大量的北宋、南宋、金代铜钱,如“皇宋通宝”“大观通宝”“绍兴元宝” “大定通宝” 等。

历史文化

相关历史
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就是在这样的天然城廓上,于公元前37年建立政权,到三至五世纪,达到鼎盛时期,曾占据了辽河以东、日本海以西、第二松花江以南、汉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在历史上存续了705年,至唐总章元年(668年)为唐朝所灭。

文物价值

高句丽族创建的王国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高句丽文化在东北各地高句丽城址、墓葬等历史遗存中仍然得到体现。五女山山城高大的城墙、完备的防御体系和文化内涵,都是高句丽政权初创时期的历史写真,对世界认识这个民族的古老历史和文化具有特殊的价值。挖掘高句丽文化、研究高句丽文化、保护高句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文物保护

1963年,五女山山城被公布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2月19日,五女山山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2021年10月12日,高句丽遗址(、五女山山城)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荣誉称号

1999年,五女山山城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2004年7月1日,在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五女山山城以“高句丽王城、王陵、贵族墓葬”项目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五女山山城位于辽宁省东北7千米的五女山上。

交通路线

本溪市火车站前的长途客运站有直达桓仁县的班车,票价25元,半小时一班车;桓仁县城客运站有直达五女山的班车。

票务信息

开放时间:5:30―16:30
门票:70元/人;车费:35元/人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