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城镇遗址

共 1992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纪念两城镇遗址建筑
1934年,两城镇遗址被发现。
193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两城镇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
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对两城镇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测和试掘,开探沟2条,揭露面积40平方米,清理了一座儿童墓。
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大学考古系、美国耶鲁大学、芝加哥历史博物馆等连续6年对以两城镇遗址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进行了区域性调查。
1999年,山东大学考古系、美国耶鲁大学、芝加哥历史博物馆等对两城镇遗址进行发掘。

遗址特点

两城镇遗址立碑
两城镇遗址东西约990米,南北约100米,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遗址有约二分之一的范围与两城镇驻地相重叠,重叠部分东至两城二村、一村村委会以东,南至两城二村,西至“大姑墩“以西,北部绕过“阎姑墩“直插东部低洼地。遗址地势西北角最高,向西南、东北倾斜。
两城镇遗址文化层厚2米—5米,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以龙山文化层为主,兼有周代、汉代、宋代、元代等遗存。龙山文化层是两城镇遗址的代表性文化层,在遗址中普遍存在。两城镇遗址的堆积可分为两个区域:一是文化层堆积比较密集区。该区域位于遗址北部,包括两城六村、七村、八村、六村村西、六村和七村的村西北部区域。该区文化层保存较好,大部分文化层堆积在1米—1.5米之间,部分区域最深达3米以上,但也有局部文化层已破坏,甚至已无文化层。该区域有大量的房址、灰坑、墓葬以及壕沟,出土遗物也十分丰富,二是文化层堆积比较稀薄区。

文物遗存

两城镇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有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生物标本及其他遗物等。两城镇遗址出土的玉器有黄绿色、泽绿色、碧绿色、墨绿色、灰绿色、黑色等。两城镇遗址出土的石器种类以斧、锛、凿、镞为多,刀、矛、铲、纺轮等则较少见。还有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工具,即磨石,它的石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至今只发现有褐色沙岩的制品。两城镇遗址墓葬中出土的人体骨架大多保存较差,这些骨器多在灰坑内出土,且多为垃圾坑中发现。两城镇遗址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并有少量红陶、褐陶、黄陶和白陶等,器型多为豆、盆、杯、绍、鼎、器盖等。按陶质大致可以分为细泥质陶、夹砂质陶、探其它原料的陶器三种。
在两城镇遗址共发现房址五十余座,这些房址按形状可以分为圆形、方形和长方形三种,按营建技术可分为夯筑房址、土坯式房址、木墙泥骨式房址和土石垒墙式房址等。房屋有的挖基槽,有的平地起墙建房,也有台基式建筑。仰房址的面积来看,遗址中最大的房址约有百余平方米,房址附近有祭祀时点过火的痕迹,有生活垃坂坑,有若干柱洞,有类似现代的地窖的藏贮坑,在这些地下仓库里有祭祀不同对象所用的陶器分不同的层次有序地存放。
两城镇遗址发掘的墓葬,成人、儿童墓都有,系长方形穴,未见葬具,墓向多为东偏北,葬式仰身直肢为主,个别为俯身。灰坑的分布非常密集,按灰坑的形状可以分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种。这些灰坑从用途上可以分为垃圾坑、容穴和祭祀坑等。一部分灰坑内出土有大量的陶片,植物的根茎、果实、种子和动物的骨骸等。灰坑内的陶片破碎率非常高,几乎没有可以复原的陶器。这些灰坑显然是做为垃圾坑来使用的。一部分灰坑的坑壁和坑底都经过特殊加工,显得平整光滑,有的坑底部尚残留有腐朽的植物种子,为储存粮食的容穴或仓库。一部分灰坑内出土了大量的可以复原的陶器,这些陶器应属于祭祀不同对象所用。

研究价值

两城镇遗址地面建筑
两城镇遗址出土的玉器多为岫岩玉类黄绿色玉,所以,城镇玉器的制作原料可能来自辽东半岛。这对研究日照地区龙山先民的对外交流有着积极意义。两城镇遗址还发现了石质的链类器、杆类器、砭石和纺轮等。这些器物对研究龙山文化的社会文化、生产生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城镇遗址出土的矢镞、纺轮和陶鸟较少见,特别陶鸟是龙山文化时期极为重要的文物标本。2000年,两城镇遗址发掘出的一具完整的猪的骨架,这在其它遗址中是极其少见的,对研究龙山文化时期动物的驯化程度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保护措施

1977年,两城镇遗址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重大遗址保护项目。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该项目入选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主办,山东省考古学会承办的“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旅游信息

浏览 1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