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推动“企业上云”光有补贴不够,还要看这5点
共 5787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0-12-09 10:03
一个月前,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1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截至2020年9月30日,云计算业务营收为22.3亿美元,较同年同期的14.0亿美元增长60%。
阿里云的快速发展只是一个缩影。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云计算已从概念导入进入广泛普及、应用繁荣的新阶段,已成为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打造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支撑。
然而,我国云计算行业虽然整体行业趋于成熟,但渗透率并不高。有专业人士表示,中国云计算市场渗透率只有5-7%。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年一直积极推进云计算在企业的渗透率,相继印发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还提出企业上云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
基于工信部的引导,各个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大部分政府都对企业上云拿出了真金白银的补贴。
从2017年到现在,各地补贴推动进行了三四年,效果如何?政府补贴是否真的可以促进企业上云?决定企业上云的因素仅仅是补贴吗?广大企业在上云过程中的诉求是什么?
中国软件网采访了上百家企业,做了大量的调研后发现,企业上云并非只有补贴政策就够,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能否上云、上云后是否真正获益,跟企业的认知、企业发展状况、地方政府的推动力度、服务商的经验和执行力、云计算本身的发展阶段等,都息息相关,国内企业上云还任重而道远。
01
多地都有补贴,数额悬殊
国内各地方政府针对企业上云的促进政策,总体方针基本都是“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财政贴一点”的联合激励机制,对企业上云通过财税支持、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奖补。
在奖补方式上,有的省份比如山东、天津、云南、贵州、湖南等地用“云服务券”“创新券”等方式补贴。而贵州省是企业直接折扣价购买服务,政府再把补贴给服务商。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则通过减税退税的方式补贴企业。
在补贴数额上,并非发达地区补贴更多,跟地方政府的重视力度也有关系。比如河南郑州最多可补贴100万元,广东佛山最高补贴300万元。山西省实行梯度奖励,最高也有100万元补贴。
绝大部分地方省级政府都有相关文件,要求在资金等方面为企业创新和信息化提供支持,但很多只有一个总的指导文件,没有进一步明细。有的地方会执行的很到位,比如中国软件网并未查到福建省政府有出台具体补贴细则,但是下面的宁德市、三明市、莆田市等市补贴都达50万元。另外浙江省下属的玉环市、淳安县、宁波奉化区等都执行的非常细致。
也有的地市因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或出于现阶段的考虑等种种原因,没有出台补贴相关政策,或者政策比较隐蔽难以发现。比如北京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西藏省、青海省、甘肃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北省、海南省、云南省、宁夏省、重庆市等14个行政区域,中国软件网就暂时没有发现相关补贴政策。
有的地方补贴政策相对宽松、补贴发放很快,比如上海嘉定区,起初只要是辖区内注册的用云企业即可,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补贴一两个月就能下来。也有地方补贴非常难拿,比如山东省,手续繁琐,有的公司两年才拿到。还有重庆市要求非常严格,需要生产设备和信息管理软件“上云”的投入10万元以上才有补贴。
以下是中国软件网对各地企业上云补贴政策的盘点汇总:
02
“企业上云”补贴效果显著
总体来看,此次全国政府开展的“企业上云”补贴推动效果显著。
首先是上云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东部地区,沿海地区本身经济发达,企业数量众多,一个普通城市企业上云数量可超过西部一个省份。
浙江省为例,早在2017年,浙江就启动了“十万企业上云行动”。2019年度,浙江省新增上云企业8.84万家,累计上云企业达到37.78万家。而且整体上,IaaS占比明显下降,PaaS占比略有提升,SaaS占比大幅提升。浙江各行业企业上云和应用逐步深化的发展趋势已较为明显。
江苏省截至2019年底,企业上云数量超过25万家。
山东省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工业省份,决心改变长期以来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截止到2020年9月24日,新增上云企业超过17万家,其中,6000多家企业领取了云服务券,获得补贴资金超过1.1亿元。
中部地区,河南省截止到2019年6月底,全省累计新增“上云”企业1.87万家。“企业上云”深度行”活动已覆盖17个河南下属辖市,参与企业累计超过3500家,与云服务商达成合作协议和意向300多个。
湖北省于2018年开展了“万企上云”工程,湖北省政府在2020年6月宣布,三年内将再新增上云工业企业4万家,打造150家上云标杆企业。
湖南省截至2018年底共有11.2万户企业上云,上云水平居中西部前列。2019年初,湖南省工信厅将继续深入实施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计划再推10万户企业上云。
西南地区,截止到2020年9月,重庆累计上云企业达5.5万户。
贵州省企业上云工作业绩突出,2018年以来,全省已带动20000户实体经济企业实现上云用云。
四川省同样启动了“万企上云”计划。2018年仅仅半年时间,全省就新增上云企业3000余家,超50%完成目标任务。
西北地区,新疆截止到2018年3月,完成6300余家疆企“上云”。
不仅上云企业数量增加,很多企业也在本次上云推动中实在地受益。总体来说,上云的补贴让一些原本想上云、又担心资金风险的中小型企业打消了顾虑,有机会尝试云服务,提高了效率。同时,让许多不关注前沿科技的相对传统的公司,也开始打开视野。
比如贵州省,本省有大量的农业企业,需要给产品附带质量追溯,但是购买云服务成本较高。本次补贴减轻了很多农业企业的负担。
03
上云是系统工程,光有补贴政策不够
虽然各省都在积极推进企业上云,但并非仅仅推出一个补贴政策就够,要看政策能否真正落实,企业能否获益。这其实跟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省的经济情况、各政府部门的工作态度等许多因素都有关系。
许多省份的上云企业数量确实大大增加,但是背后却隐藏着一些问题:有的企业是被政府KPI考核推动而“被动”上云;有的地方企业和服务商联合“骗补”导致政府花了很多冤枉钱;有的地方上云主要靠服务商的推动,政府补贴只能算“鱼饵”;有的企业上了云,花钱也很多,但却难以真正获益。
这些细节和真相,如果不深入调研很难发现,但是却关系到相关政府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以及人们对云服务等创新服务的信心。这些问题在不同省份既有差异,又有共性。
山东有一家云服务商已经在业内深耕了七八年,主要服务东部沿海一带以及东三省,该公司负责人高先生认为,目前政府的企业上云项目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企业的态度没到位。大部分企业觉得自己现在经营的挺好,为何要上云?尤其传统企业,觉得上云非常缥缈,政府和服务商要花大量的精力做科普。
关键是,对于多数企业来说,上云不是刚需,刚需是资金流、销售和市场。很多企业要考虑上云成本。可能有的小企业上了云,当月就发不下工资了,除非服务商确切地告诉他们,用了这个软件公司一定能多赚钱多少钱。
高先生认为,目前上云对很多企业来说太早了,很多企业连信息化都没有彻底解决。有的公司虽然有金蝶、用友等软件,但是利用效率不到三成,因为不会用。而且即使上云后,各个软件之间还有信息孤岛没法连接,使用起来比以前还累。
他还发现推进企业上云的两大痛点,一个是员工使用习惯难以改变,企业上云可能意味着放弃用了5年的ERP再去学新东西,员工会抗拒。第二是企业不可能放弃原来在系统上跑了10年的数据去上云。
“就因为这两点,导致很多政府推广的模式都不了了之。企业认为你的方案是很好,可是跟他距离太远了”,高先生说,“而且许多服务商卖的是标准化的东西,不能针对企业的需求做调试。”
而政府方面,他认为优惠补贴只发给了少数企业。市场上存在企业和服务商联合起来骗取政府补贴的现象,导致真正想做的人得不到补贴,有的人却通过做项目还能赚钱,情况非常严峻。但是,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并不懂工业互联网,有时候很难鉴别是否骗补,找来的专家有的也不懂。
高先生认为,服务商在执行项目时应该更贴合企业的需求,比如尽量让企业不停工停产,尽可能让企业原来的软件可以接到云端兼容适配。
而政府方面,他认为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到“能听得见炮声”的现场去。资金和补贴能打消企业的部分顾虑,但关键是提供贴合企业需求的服务。
他提到山东当地政府只顾两头,就是补贴发放和上云数量汇总。相比之下,江苏和浙江的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更“细腻”,全程跟进,最大限度减少“骗补”。而且不光考核验收,验收完毕还跟进拿了补贴的企业,看看他们是否能像服务商宣称的那样,可以真的获益。
他认为,最好是政府能和服务商一起,为企业提供更多案例,让企业有机会去同类已经上云的企业深度学习。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把注意力从资金补贴转移到上云改造上。
山东云计算与应用服务生态平台开创集团董事长周伯虎对于山东企业上云补贴一事也公开提出许多建议。
比如目前很多地方是先让企业自付全款,再申请补贴。这种方式有很多弊端,补贴申请过程繁琐,到位非常慢,到手金额也很少,有的申请了几个月,只下来几百元基础项目补贴。
另外,因为不同区县都有多家云服务商,不同服务商审核上云企业的资质,审核标准不一,导致部分企业群体上云难。
过于差的政策补贴体验让“企业上云”成为企业的“形式”工作,难以对企业起到真正的“云”推动、“云”赋能作用。
与此同时,因为各地政府都有上云工作指标,在考核的推动下,在企业对政策理解的不深入的情况下,区域片面追求上云率,导致很多企业为了上云而上云,并没有从自己企业的发展角度去对待这一有利政策。
加之政策施行中难以产生对企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最后企业也存应付心态,不再重视企业上云的后继工作,难以产生新的效能。
周伯虎建议政府应该进一步把审核流程做的标准、透明、高效,考核相关企业资质更加严格,建立效果回访,增加线下推动活动的效果。
“爱临沂”公众号上也曾发表文章,称临沂有企业反映在签订企业上云合同的时候,本该免交的四万六千元云服务券费用,企业稀里糊涂交了全额。然而近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企业至今没拿到补贴。类似的问题还发生在位于沂南县的山东百华鞋业有限公司,这家标杆企业等了两年才拿到补贴,而且申请程序也非常繁琐。此外有的企业还反映,云平台服务价格比线下高很多。
不仅山东,中国软件网在调查中了解到,以上情况在许多地区都存在。安徽亿人安公司在2018年就已经入选全国企业上云典型案例,但至今未给奖补。
新疆疆企上云科技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企业最希望的就是政府能简化申报流程。
但是,也不能怪政府部门审核太严格,审核过松也会导致个别企业“薅羊毛”。中国软件网采访了上海阿里云经销商陈拾贰,他表示上海嘉定区企业上云补贴已经实行了三四年,每个企业最多补贴10万。最开始政策很宽松,有人就想办法找了十几个公司去申请补贴,一口气能申请100多万,所以这两年政策一年比一年严格。
企业上云政策推动过程中,除了流程和执行问题,还存在一些让人迷惑的情况,比如河北廊坊市环创环保科技公司已经名列“企业上云补贴单位”名单中,然而中国软件网致电该公司时,负责人却称“不知道有这样的事”。
凡此种种。
当然,也有的省份政策落实的相对较好,比如贵州省,可以说已经70%地落实了上文山东高先生的建议,还被工信部树立为典型向全国推广。
实际上,贵州省这几年增加的企业上云的企业数量并不是最多,但是当地政府对上云的实地动员、以及后续服务都很重视。
贵州省大数据局产业融合处(区块链技术融合发展处)处长焦德禄告诉中国软件网,当地政府组织了一个服务队,包含两百多家服务商,不定期邀请服务商去园区宣讲,已经宣讲了300多场。贵州省大数据局每年都会编辑案例集合发到各个市(州),还会给企业联系已经上云的同类企业,由服务商对接,让服务商带企业去考察这些同类企业。这对于服务商来说,也意味着会带来下一单生意。
贵州省大数据局委托了第三方做了《2019年“云使用券”助推“企业上云”项目绩效评估报告》,并回访了得到补贴的上千家企业,报告显示,83%的上云企业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其中20%的企业提升40%以上,企业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数据储存等成本平均下降20%。总体上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来说,效果比较好。
总的来说,贵州省企业上云的做法值得借鉴。
此外,中国软件网电话联系了多家企业,发现湖南省、新疆省等上云补贴情况落实的也比较到位。
比如湖南诚合鑫科技有限公司告诉中国软件网,省里和市里的二三十万补贴,很快就下来了。
新疆“疆企上云”公司负责人表示,因为认知的关系,企业上云都是从大企业、国企开始推进,其他尤其传统企业推进还是比较难。大家担心的一个是安全,另一个是钱。新疆都是社区落实,一般是税收优惠,并非直接打折,比例比较大,而且执行的很好,一两个月足以搞定。
04
结语
实际上,政府通过补贴来促进产业的行为,一直存在争议。比如头几年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扭曲。对于补贴的发放,政府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督查。
一个产业的发展,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说,是生产力和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结果。当然,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沿产业,政府必须发挥其引导作用,但是要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设立官员考核机制。而且我国作为一个东西部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国家,政府也不不宜搞“一刀切”,应针对不同地区设立不同的发展目标。
以上,对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执行力、人员素质等都是非常高的要求。
综合业内人士的观点,大家都认为企业上云是必然的趋势,包括企业抗拒的安全问题的解决也是早晚的事。但是企业上云应该脚踏实地,小步快跑,政府部门可制定短期目标,不要一下就五年计划,三年计划。可以按月制定目标,或针对行业进行精准帮扶。最后,不论城市、行业最终能在企业上云上发展怎样,至少保证每一步的工作都是扎实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