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汗王府

满汗王府

共 1570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2:17

历史沿革

民国六年(1917年),始建满汗王府,满楚克扎布之叔、五世森勤活佛多布栋策楞车敏(即多活佛)亲自参与设计。民国八年(1919年),建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和静县人民政府曾设在满汗王府。后来,经过整修开辟,成为了和静县民族博物馆。
2019年以来,和静县委先后投入285万元,对满汗王府进行复原修缮。

建筑格局

满汗王府,旧称“奎克衙门”,是南路第27代汗王王满楚克扎布的官邸,是巴州境内一座具有中俄风格的殿式建筑。原建筑外有大门、围墙,现存中部殿式建筑。由正殿、东、西配殿组成。砖木结构,规模较大。建筑的墙体为土坯,外墙抹水泥沙浆勾砖,呈清灰色墙皮。草泥屋面,方砖铺地;中宫外墙部分砌砖,木质屋架,铁皮屋面,木质地板。所有门窗均为木质,外装钢筋护窗及防盗铁门。有大小房屋27间,除阁楼外室内均为纤维板吊顶。

主要建筑

正殿
正殿
满汗王府居中的一、二层为正殿、俗称中宫,一楼为汗王行政、处理日常事务的办公治所,高度为6.1米,宽度为18.02米,长度为18.8米,有四个300×300毫米的木柱,木柱一直延伸至二层屋顶,室内现存有王爷及其部下的桌椅和画像等许多珍贵的文物。二楼为木结构,供奉神位和祭祖之所。
配殿
配殿
正殿左右两侧为东、西配殿(又称东宫、西宫),均为庭院式平房建筑,也是汗王家属生活用房,分别设有卧室、客厅、膳房以及储存衣饰用品的专用房间。其庭院、门、过道,东西宫的各房间结构相似,相互连通。建筑为土木结构建筑,成L形对称分布,高度5.6米,墙厚62厘米,窗户及屋檐下有极富民族特色的雕刻图案装饰。

文物遗存

满汗王府二层,设有经房,里面专门存放王府珍贵传世之物。其中包括《康熙谕阿玉奇汗敕书》《雍正谕土尔扈特汗敕书》《乾隆谕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敕书》,这三件敕书是清朝历史上三次重大事件的直接见证。现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内。

历史文化

土尔扈特部
7世纪时,土尔扈特部生活在西北方额尔古纳河两岸的森林中,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15世纪,他们在西迁的过程中,融入了蒙古其它部落,形成了额鲁特蒙古。在当时的额鲁特蒙古中,土尔扈特部是四大部之一。后来,各大部落之间不断发生纷争,土尔扈特部便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迁牧到伏尔加河下游,并在那里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他们的首领带领部下17万人,冲破了沙俄政府的重重阻挠,返回祖国。同年7月,他们到达新疆伊犁。清乾隆皇帝接见了渥巴锡等首领,还在普陀宗乘之庙内建立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座巨型石碑,来纪念这件事。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渥巴锡部率部众到珠勒都斯及开都河流域驻牧。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将旧土尔扈特分为南、北、东、西四路,并设立四盟。

文物价值

满汗王府是土尔扈特人民回归祖国的历史见证,在新疆各大王府中占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满汗王府曾为乌讷恩素珠克图南路旧土尔扈特盟长公署,其建筑由西方古典建筑外形与中国传统的木作结构相互融合,同时细部装饰又夹杂蒙古族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满汗王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满汗王府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境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满汗王府,路程约2.4千米,用时约6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