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邑龙王庙

东邑龙王庙

共 1242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东邑龙王庙的始创年代没有具体的文字记录,经查证金、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聋。
1949年,东邑龙王庙被村小学占用,后又被乡办中学占用。
1986年,收归潞城市文物管理所管理。
2004年,东邑乡中学迁出。

建筑格局

东邑龙王庙整体布局规整对称,保存完整,坐北面南,两进式院落。现存山门、戏台、正殿,两侧有耳殿、厢房等共有殿宇33间。山门有三间,两侧连接八字影璧墙,与两侧围墙贯通。入山门靠西处有一眼水井,和祈雨有关。山门内两侧各为三间厢房,中间甬道直通戏台,构成第一院落,南北进深12.3米,东西宽16.7米;戏台下为通道,上为三间倒座戏台,正殿与戏台相对,以甬道相连,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五间及厢房各三间,正北为大殿三间,东西耳殿各三间,构成第二进院落。南北进深26.9米,东西宽16.7米。龙王庙布局规整有序,符合中国传统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的布局格式。因后时屡有修缮,所以风格杂糅,但是殿内梁架保留了大叉手、平梁,基本保留了金代原建时的特点。庙内附属文物无存,原大殿内墙壁存有壁画,现已毁损。
东邑龙王庙

主要建筑

历史文化

东邑龙王庙神殿与戏台结合构成神庙,是北宋以后中国本土宗教场所的显著特征。他们结合的思想基础是孔子的“兴于礼,成于乐”的礼乐观,神殿象征着礼,戏台象征着乐,礼乐是祭祀的两面。“无戏楼则庙貌不称,无戏楼则观瞻不雅”,没有戏台,“不惟戏无以演,神无以奉,抑且为一村之羞也”,这种思想体现了“礼以节人,乐以和人”的礼乐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晋东南地区多神庙,每年的零祭仪式和春祈秋报相结合,造就了当地以取水求雨为主旨的独特的赛社活动。每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祈福节东邑村都要在东邑龙王庙举行三天的庙会。
东邑村“龙抬头”祈福节

文物价值

东邑龙王庙建筑时代较早,建筑规模较为完整,建筑体量较大。大殿为金代遗构,主要构件仍保留了早期建筑的形制和风格,其建筑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1、历史价值
东邑龙王庙大殿为中国现存较少的金元建筑遗构,是晋东南地区龙王信仰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历代修聋的历史信息,为研究宋金建筑的风格变迁提供了实物例证,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研究价值。
2、艺术价值
东邑龙王庙大殿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风范,檐柱侧角生起明显,月梁加工规整,举折舒缓,殿顶正脊琉璃精美,呈现古朴庄重的艺术风格。
3、科学价值
东邑龙王庙的斗栱、枋木等构件选材规整严谨,符合宋《营造法式》中的用材制度。梁架用材硕大粗犷,体现了金代建筑特点。平面柱网采用减柱造,加大了内部空间的有效利用,是金代建筑科学的进步表现。

保护措施

1986年,东邑龙王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碑
2006年5月25日,东邑龙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