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博物馆
会宁县博物馆
共 2653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30 16:00
历史沿革
1973年,县文化馆设出土文物库房,负责文物的研究和收藏管护工作。
1990年9月18日,县编委发(1990)32号文件和白银市编委发(1990)年15号文件批准成立“会宁县博物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馆”,为副科级单位。12月26日,两馆正式分设。
1992年6月7日,县博物馆在会师园内西北角开工奠基,建筑面积547.4平方米,建筑造型为仿古建筑,并于当年建成投入使用。
2003年,由于地基下陷,墙体开裂,为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决定拆除。
2006年5月,新博物馆在会师园东北角(原图书馆址)内开建,并于9月10日建成。新馆为框架结构三层楼建筑,其中局部为四层,建筑面积为1306平方米。
文化活动
2007年,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县级博物馆展示提升服务项目实施单位。会宁县博物馆遴选馆藏名家书画佳作91幅,史前精品文物80多件,策划了《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会宁史前文物精品展》两个基本展览和一个临时展览——《猛犸象头骨化石展》。制作有博物馆知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馆藏文物简介等为主要内容的图文并茂的流动展板28块。
2008年,会宁县博物馆被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一批免费开放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利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4A级旅游景区的有利条件,参观人数持续增长,至2010年参观人数达30万人(次),其中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并多次送展板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文保单位,进行文保文博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7年1月,会宁县博物馆正式上线,博物馆开通了二维码导览和微信语音导览,方便游客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知识。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官网、全景看展、互动导览三大板块的点击量,进行数据分析,了解观众的喜好,提高了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水平。
2017年3月8日,会宁县博物馆组织编写的《祖厉遗珍——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收录馆藏书画精品90余件,分“宫廷遗珍——清代宫廷书画”、“明清集萃——名家书画”、“陇上奇葩——甘肃名家书画”、“进士翰墨——会宁籍进士书画”四个部分,展示了会宁县博物馆丰富的书画类藏品。
2019年4月,会宁县博物馆举办祖厉陶韵馆藏彩陶精品展。该展览精选馆藏会宁出土的126件,辅以石器、骨器、制陶工具等其他史前文物,以文化类型为展线,分“流动之美”“绚丽之美”“多姿之美”三个单元,展示了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发展脉络。
建筑布局
会宁县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其中一、二楼为展厅,面积840平方米,三层为文物库房和办公区。展览区可分为《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会宁史前文物精品展》两个基本展览和一个临时展览——《猛犸象头骨化石展》。
书画
史前文物
化石展
馆藏文物
现馆藏有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书画、化石等各类文物17620件,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73件,三级文物806件。在众多的馆藏文物中,以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宫廷和地方名人书画最具特色。馆藏马家窑文化彩陶、清代宫廷和地方名人书画最具特色。馆藏早期猛犸,距今约300多万年,是国内第一具完整的猛犸象头骨化石,在世界也很罕见,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特别是为研究猛犸象类群在欧亚大陆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机构设置
博物馆内设办公室、保卫部、业务部、宣教部、后勤部五个职能部门。现有职工15人,大学本科学历以上6人,其中有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3人。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 每天8:30—17:30(星期一闭馆,节假日不休)
交通信息:白银市会宁县会师镇会师北路7号,乘坐2路公交车至农行站下车,向南步行50米左右,进入会师旧址,东北角即为会宁县博物馆
所获荣誉
2011年6月,在省文物局组织的“甘肃省首届陈列展览精品奖”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社会效益奖”。
同年12月,会宁县博物馆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甘肃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3月,会宁县博物馆被中共会宁县委、会宁县人民政府授予2011年度“县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还有甘肃省“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白银市“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