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前殿
天宁寺前殿
共 1859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据《邢台县志》《顺德府志》记载:天宁寺初建于唐贞观年间,时名“花池兰若”,是时为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
天宁寺自唐始建至元代,发展为拥有前殿、大殿、东西配殿、山门及石塔在内的庞大建筑群体,其主体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左右均衡对称。
金元时期,天宁寺仍为“邢州之闻刹”。
元代,虚照禅师曾主持寺庙,香火鼎盛,名“大天宁寺”。
明、清时期,天宁寺屡次修葺,仍保持着元代的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宁寺被邢台县土产公司占用。
1970年,山门及正殿被拆毁,仅存天宁寺前殿一座。
天宁寺前殿
建筑特色
结构
天宁寺前殿为一座单檐三间建筑,整座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通面阔14.25米,进深两间分别为4.77米,通进深9.54米。据勘察遗迹表明,原来前檐三间施格扇,后檐明间施板门,因改动,原装修已无存,前檐明间装新式门两扇,次间装窗,其余各部分均为墙体围护。
天宁寺前殿用柱10根,柱头卷杀,侧脚生起接近于《营造法式》“三间升高二寸”的规定。柱上施五铺作斗拱承托屋檐。梁架结构为抬梁式露明造,整体构架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中柱柱头直接支承于顶部三架梁下皮,前后双步梁及三步梁梁尾直接插入中柱中,连接处施雀替以辅助支撑,双步梁及三步梁上下以驼峰兼隔架科支承,脊檩两侧施叉手,蜀柱落于三架梁上。结构中适用驼峰、叉手、攀间斗拱、攀间枋、替木等构件。檐柱补间各施两朵,柱头与补间均为双下昂五铺作,里拽五铺作重栱计心。前檐当心间两朵补间斗栱每层平昂两侧置45°斜栱,后檐当心间补间两朵同前檐梢间补间靠檐柱侧对称两朵斗栱。屋内隔架科多十字隔架,襻间斗栱多一斗三升。
天宁寺前殿阑额高狭,出柱刻为弧形,普拍枋出头刻作海棠瓣样式,单檐歇山顶。其脊及吻兽以绿琉璃质地的饰件层层垒砌,檐下施斗拱,其中平身科每间两攒,式样为五踩双下昂计心造。斗拱用材虽不甚大,但分布疏朗。
天宁寺前殿
特色
天宁寺前殿形式灵活、斗拱重横交错,在继承并灵活运用传统技术的前提下有所创新,形态各异的斗拱不仅使梁架的净跨度相对减小,增强了梁架抗弯性能,同时也使大木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均有所加强。
天宁寺前殿种类繁多的斗拱凹凸交错、起伏进退,使建筑更富动感,和谐、秀丽。斗上置棋,棋上置斗,将粗细、方圆、长短不同的木头穿插组合,整合梁枋檩柱,加固接点,传力于柱,寓繁于简,又高深莫测,在屋檐阴影的笼罩下而产生的错落纷繁的光影,空间上若虚若实,造型上则如盛开的花朵,产生了既为结构又为强烈装饰的效果,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
文物遗存
天宁寺前殿有历代遗留下的大量碑刻、石幢等,如五代时期的“天宁寺尊胜陀罗尼经幢”,元代“天宁寺四大天王殿记”“天宁寺重修水殿功德记”“天宁寺颜公提点碑”“天宁寺虚照禅师明公塔铭”和清乾隆重修碑等。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天宁寺前殿作为邢台地区最为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结构形制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保护措施
天宁寺规划界定范围为,天宁寺西长220.1米,东长222.5米,北宽102.4米,南宽95.9米,共占地2.19米公顷(32.85亩)。
1989年9月,邢台市政府批准天宁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天宁寺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定为“明代”建筑。
1995年,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天宁寺前殿进行实地勘测并制订复原设计方案。
2011年,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对天宁寺前殿进行修缮。
2012年6月,开始对天宁寺前殿斗拱进行修整。
2013年5月3日,天宁寺前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确定年代为元代。
天宁寺前殿国保碑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