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庵塔

共 182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08

历史沿革

三祖庵塔始建于金宜宗元光二年(1223年),是金代的一座四角七层叠涩密檐式砖塔,为纪念禅宗三祖而建造。

建筑格局

三祖庵塔坐北面南,平面方形,通高约10米。整座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部砖筑高163米的方形基座。据残留砖痕分析,可能原为束腰须弥座。塔身第一层壁体高1825米,南壁面宽2.10米,进深(东壁)2.10米,其平面恰是正方形。塔身第一层正面辟半圆拱券门,半圆形石相和西立颊保存较好,东立颊下门部残,地袱已无存。塔门内为长、宽均为0.865米、高1.28米的塔心室。室顶可能原有藻井,现已不存,可直视塔顶,形成中空方形竖井状,与塔林中无名唐塔内部结构颇为相似。塔身诸层高度自下而上依次递减,面阔逐层收敛,因而塔的外轮廓呈现出优美的抛物线形。二至五层塔身南壁辟尖拱形门楣的假门。第一层塔檐以8层叠涩砖和4层反叠涩砖砌筑而成,檐下施拔檐砖两层。二至七层塔檐以7~5层叠涩砖和层数不详的反叠涩砖构成,且二、三层塔檐也施拔檐砖两层。诸层塔檐叠涩砖层的叠出露明部分,由最下层的0.035米,增至最上层的0.11米,形成出檐深远、檐形优美俊秀的艺术效果。塔檐之间塔身很短,各层南面装饰有很小的火焰门。特别是塔心室、塔基座及第一层塔身竟使用黄泥桨粘合剂(塔体大多数部位使用白泥浆粘合剂),且局部砌砖灰缝中的黄泥桨粘合剂一触即粉,说明粘合剂强度较低。塔砖长0.35米,宽0.17米,厚0.06米。采用不岔分的垒砌方法,灰缝宽0.003~0.005米。

文物遗存

三祖庵塔塔心室壁原涂抹有厚0.003米的泥皮,后在泥皮上涂抹厚约0.002米的白灰皮。塔顶仅存一雕刻仰莲瓣的石刹件。现仅存金代砖塔及后在原遗址上重建的大殿三间,明清石刻二品、古银杏树一株、罗汉洞及周边其它遗存等。

历史文化

三祖庵塔是原三祖庵中的重要建筑。三祖庵是为纪念三祖僧璨而造的,相传为禅宗三祖僧璨的剃度之处。清《少林寺志》称:“三祖庵在寺东十余里,法王寺后。为圣竹林寺废址,北有罗汉祠。”经现场考察,此庵古迹多已无存。现存明碑两通。这两通碑是明成化九年(1473年)九月立的《重修三祖庵碑记》和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冬立的《重修三祖庵记》。从碑铭可知,明时三祖庵内建有伽蓝殿、三祖殿、禅堂等。僧璨禅宗三祖,隋代禅僧。《五灯会元》卷一称“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这说明佛教史家对僧璨的情况不甚明了。《续高僧传》卷二十一《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有这样几句话:“又有二僧,莫知何来,人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此中所说的舒州即今安徽省的潜山县,这二僧之一就是僧璨,因为禅宗四祖道信(580~651年)“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所以道信是僧璨的弟子。这“二僧”的另-一位,相传是僧璨的同学可法师。唐代的道宜法师和宋代的赞宁法师,先后编撰了多部僧行、内典,但其中都没有僧璨大师的传记。五代南唐的静、筠二禅僧编撰的《祖堂集》,其中关于僧璨的简单生平介绍。宋代释道元的《景德传灯录》卷三虽对僧璨的身份“罔知姓位,不测所生”,但却详细记载了其悟道因缘:东魏天平二年(535年),二祖慧可为避周武帝灭佛法难,前往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隐居。其时,僧璨正在舒州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受法”。当时的僧璨只是一个居士。1982年在杭州出土-块铭文砖,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年)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这块砖铭所记,与现代佛教典籍相符,应当是可信的。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487~593年),北齐天保三年(552年),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

文物价值

三祖庵塔平面方形,内部中空呈筒状,出檐深而优美,局部使用黄泥粘合剂等,颇具唐塔建筑特征,可谓金塔袭古的典型之作和重要实物例证。故而此塔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三祖庵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址

三祖庵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阳景区。

交通

自驾前往三祖庵塔:从城区出发,大约8.5公里,约需18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