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故城
大名府故城
共 2771字,需浏览 6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时称五鹿,是历史上的,城址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贵乡郡改隋武阳郡。
大业四年(608年),隋武阳郡永济渠开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武阳郡为魏州,人口13万。
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十月,到魏州任刺史。
天宝元年至至德元年(742年-756年),魏州人口增至110万。
乾元元年(758年),魏州设魏博节度使,并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合称“河朔四镇”,魏博居四镇之首,其下辖贝、博、魏、卫、相、磁、洺7个州。
广德元年(763年),为第一任魏博节度使。
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驸马都尉田悦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以府为都,此乃大名府名称之始。
唐中和元年(881年)至中和四年(884年),魏帅乐彦桢就西城外河门旧堤筑罗城,对大名府城作了较大扩建和维修,周长40千米。
五代时,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曾把大名府故城定为都城。
后周,郭威在罗城中增筑皇城。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罗城扩建为东京(开封)的陪都,时称,史称,增修了内城和外城,修内城为宫城,周长18.3千米,修筑的外城周长为24.3千米,城南有顺预门、省风门、展义门3个城门,城东有东安门1个城门,西城有西安门1个城门。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刘豫在北京大名府建都称帝,国号大齐。
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同时洪水泛滥,水位高于城墙,淤泥一丈多深,北京大名府整个城池圮于洪水被尘封;而后,大名府迁修于艾家口。
遗址特点
大名府故城分布图
文物遗存
2022年,考古队对遗址内城北墙体东部和遗址内城城壕东侧河堤处进行发掘,清理唐、宋、元、明等时期遗存39处,出土可复原器物200余件。
2022年12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队在大名府故城遗址考古过程中,发现一处古代墓葬,经过2个多月的研究,根据墓葬开口层位、墓葬形制、随葬品等,判断为两晋时期墓葬。
研究价值
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毁,保存完好,大名府故城址上城廓明确,无大型企业,村庄稀疏,尤其宫殿区遗址地表均为耕地,与城下城的汴京(北宋京城开封)相比,开发大名府故城,条件更为优越,大名府故城是具有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发掘后将填补中国北宋都城考古的空白。
保护措施
1993年7月15日,大名府故城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大名府故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2处重点保护区。
2007年,大名府故城开发项目近日被纳入河北省“十一五”规划。
2011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明城墙保护规划》和《明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了《大名府故城文物保护规划》、《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
2014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关于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的批复》经由河北省文物局下发至大名县。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2022年,考古队对遗址内城北墙体东部和遗址内城城壕东侧河堤处进行发掘。
历史文化
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九月,武则天下诏令天下勇士十万之众抵御契丹;十月,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武则天急调狄仁杰到魏州任刺史,狄仁杰到任后,立即遣散民众,敞开四门,净水洒街,契丹兵不敢进攻,连夜退兵。狄仁杰巧施空城计,使魏州人民免遭了一场战火的杀戮和洗劫,劳苦功高。魏州人民为报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698年)为狄仁杰建造生祠及祠堂碑。
大名府故城历经东晋十六国至明朝9个朝代,是历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是宋朝的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人口达100余万,比开封还多,《》里多次提到,后被黄河水淹没,大名府故城被埋在4米以下的黄河河沙之中。
旅游信息
门票
大名府故城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
大名府故城开放时间为全天。
交通信息
邯郸市——东环路——S313——邯大高速——S215——五得利街——天雄路——宋府街——大名府故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