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寺澄灵塔
共 1826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史料记载,寺院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址在正定城东南的临济村,初名临济院。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禅师从江西黄檗山学成归来,在临济院做了住持。他提出“三玄”、“三要”、“四料简”、“四照明”等参禅原则和宗旨,通过师徒问答的方式,了解对方悟境深浅,然后根据悟境深浅程度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教、接引禅人。禅风以“单刀直人,机锋峻峭”为特点,别成一家。义玄禅师将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临济禅学很快得到北方信徒的认可,前来学佛拜师、问法求道的人络绎不绝,门叶繁荣,并形成禅宗的一大宗派,后世以寺名称之为“临济宗”,成为中国禅宗五大宗派中流传最广的一大宗派。唐咸通元年(860年),太尉墨君和为了弘扬佛法,又将自己城内的宅院舍出建为寺院,并以临济为额,迎请义玄禅师前来住持,从此以后,临济寺便从城外迁人城内。唐咸通八年(867),义玄大师受弟子存奖的邀请到大名府兴化寺讲禅,同年四月十四日与弟子慧然、存奖等问答完毕后,安然圆寂。他的弟子收其衣钵,在正定临济寺内建塔供奉。唐懿宗赐义玄谥号为“慧照禅师”,赐塔名为“澄灵塔”,并敕谕将“唐临济慧照澄灵塔”石匾镶嵌在塔上。
宋金时期,正定一带战争频仍,临济寺毁于战火,唯塔独存,岿然立于瓦砾之中。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 金世宗完颜雍梦见临济祖塔被粪便所污,于是派人查看,结果正如他梦中所见。金世宗便敕令将澄灵塔迁出重建。所以,临济寺现存的塔便是金代遗存。
元朝临济寺再度兴盛。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真定府五路兵马大元帅史天泽迎请临济宗十六世传人云海大师主持临济寺。云海以中兴临济祖庭为已任,一方面大阐宗风,以正道统;一方面广募资财,兴修寺院,从而使一度萧 条的临济寺又兴盛起来。元至大二年(1309年)赵孟頻奉武宗之命撰《临济正宗碑》,立于寺中。纳新所著的《河朔访古记》对元时的临济寺做了详细记载:“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街,飞云楼之东。其三门下有唐吴道子所画布袋和尚像及摇铃普化真赞、东坡墨竹、绿筠轩诗等石刻,极为精细”。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临济寺又分别进行了重修。当时寺内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澄灵塔和祖师堂及僧房。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废。
清朝雍正皇帝敕“封唐镇州临济寺僧义玄为真常慧照禅师”并拨银重修了寺院。清道光十年(1830年),总兵舒通阿出资再度重修,并将祖师殿移到大雄宝殿两侧,使殿堂布局有所改变。
抗战时,临济寺除澄灵塔外,尚有祖堂三间,东配殿三间。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孤影而立。
1984年,恢复僧人管理,礼请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释有明大师前来住持。
1986年,对澄灵塔进行了修复,同时恢复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传灯堂和法乳堂。
2001年,增建了圆通殿、药师楼和东侧僧舍。临济寺又逐步恢复了昔日祖庭雄姿。
临济寺澄灵塔
建筑格局
临济寺澄灵塔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高30.47米。塔下为宽广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设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饰极其富丽的奇花异鸟图案,其上为仿木构砖雕斗拱、平座、栏杆;再上即砖制三层仰莲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甚高,正面设对开式拱形假门,侧面饰花棂假窗。转角处作圆形倚住。塔身的八层檐相距甚近,给人以重檐密布之感。从整体看,除第一层椽飞和各层角梁为木制外,其余各层檐下斗拱和平座栏杆均系砖仿木构。塔顶以砖雕刻的刹座,以铁铸的相轮、仰月、宝珠,增加了佛塔的庄重。澄灵塔设计精巧,结构富于变化,堪为密檐塔中的佳作。
文物遗存
临济寺澄灵塔束腰正面镶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谕旨石刻。勾栏上雕字图案和花卉图案。塔第一层柱头有卷刹。正面有“唐临济慧照澄灵塔”石匾。塔身各檐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均为绿琉璃制作。
历史文化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临济寺澄灵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评论